△ 欢迎点击视频
《创新中的中国》第5集:《轨道交通装备的荣兴》
杨颖是中国中车首席技术专家、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车株机”)副总工程师,30年来始终奋斗在轨道交通装备研发第一线。现在,他正在带领一个国家团队开发中低速磁浮交通运输项目。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这样的磁浮列车。
解读中国工作室推出《创新中的中国》系列短片,记录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各领域的创新发展与成就,走近奋斗在第一线的科研人员,听听他们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今天的主人公是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技术控杨颖。
40年前,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杨颖目前所在的中车株机正式更名为电力机车公司。
△ 杨颖主持中速磁浮技术方案研讨会。
5年后,我去合肥科技大学学习。那时还没有直通合肥的列车,我必须在上海转车,整个旅程需要30多个小时。现在,我乘高铁去合肥,只需要不到4个小时。旅程时间的缩短,反映出中国铁路的迅猛发展。
1988年,杨颖大学毕业,进入株洲电力机车厂工作,从事电力机车研发与制造。天道酬勤,他迅速成长为电力机车领域的技术专家。
1999年,杨颖参加了我国第一代商用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第一代交流传动动车组及“中华之星”高速列车的研制。
两年后,“中华之星”创造了时速321.5公里的新纪录。
从直流到交流,从普速到高速,中国电力机车两大技术的时代飞跃,杨颖都是主要参与者、推动者。
杨颖进入中车株机之后,跟随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参与了许多开发项目,比如,中华之星高速铁路列车。
△“中国电力机车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
△ 刘友梅和杨颖回忆当年制造“中华之星”时的艰难故事与成功喜悦。
在过去的30年中,杨颖参与了很多机车、地铁、智能轨道快运系统、列车、高速列车和磁浮城际列车的开发。
关于磁浮列车,它有很多优点,这是未来的技术。有了这项技术,我们就可以扔掉轮子,利用磁浮来驱动列车。
所以,在未来,磁浮列车可以进入城市,却不会干扰附近的居民。对于任何厢数的列车,我们发明了这种技术并将其应用,这在世界上是首次。
作为首席专家和副总工程师,杨颖负责整个开发项目。从草图设计到图纸设计,从制造到调试。即使在产品售出之后,他仍然参与所有的开发过程。跟杨颖共事的多位技术人员说,他们时不时会在半夜接到“老杨”发来探讨技术问题的短信,“感觉他的脑子像个加速器,不知疲倦”。
每次推出我们开发的产品后,我总是感到很兴奋,它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总是努力克服,最后,大多数问题都得到解决。通过我们的努力,大部分产品已经成功投入运营。
1978年,列车的最高时速为每小时100公里。现在,列车的最高时速达到每小时350公里。这是一个大幅度的提速。
谈到列车的提速,杨颖这样说道:
我很高兴能参与到提速工作中来,我也决心将我的余生奉献给轨道交通事业。
此外,这位“工作狂”最大的爱好是打桥牌,用这种高智商的游戏来放松大脑,小编听了目瞪口呆,膜拜不已。
在打桥牌的过程中,我可以暂时从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放松自己的大脑,也可以学习如何与同伴合作,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杨颖对未来的期许:
我希望未来,我们下一代能坐着我们研发的磁浮车,更快,更耗能少,更安静,更便捷。这是我为什么想把余生都贡献给轨道交通工业。
我国有13多亿人口,在全球范围内,对公共交通有非常巨大的需求。这促使企业必须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与数量来满足这一需求。于是,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像杨颖这样的高精尖技术人才将青春献给了公共交通事业。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