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观察

在大变局下寻求中日互信与合作

发布时间:2021-10-26 16:19:56 来源: 人民中国

10月25日下午,第十七届“北京-东京论坛”召开“双边政治与外交”、“国际合作”两个分论坛,来自中日双方政界、经济界、学界等领域的有识之士相聚云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中日两国增进互信、形成共识与开展合作坦诚交流、热烈讨论。

中日双方嘉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双边政治与外交”分论坛

以国际视野放眼中日关系的未来

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的影响下,当前中日两国面临着诸多共同课题,双方关系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此次“双边政治与外交”分论坛上,双方嘉宾以“大变局下中日在亚洲及世界事务中的作用”为议题,站在更高的国际视野审视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发展。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刘洪才开宗明义地提出,在大变局下,中日两国要践行多边主义,应对共同挑战;恪守政治共识,实现求同存异;开展全方位合作,扩大共同利益。明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双方应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认真落实习近平主席与岸田文雄首相通话时达成的共识:加强沟通、加强谋划、加强交流、加强合作,开辟两国关系新的发展前景。

中国翻译协会会长周明伟进一步指出,尽管近年来中美关系存在矛盾和困难,但中方仍然坚持不冲突、不对抗的方针。中方的发展追求的是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希望日方朋友能够理性看待中国的发展,妥善处理好中美日关系,发挥出地区和全球性经济大国的作用。这是日本能够成为政治大国的需要,也是构建新时代中日关系的需要;是中日两国互为伙伴关系、互不构成威胁的需要,也是推动中日共同引领地区和全球事务治理达到新境界的需要。

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日本参议院议员猪口邦子表示,中国有实力,也有责任带领亚洲地区走向和平与繁荣。亚洲国家长期以来都是国际规则的追随者,在当今时代,我们希望中国能够成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贫等全球性问题上,引领国际社会前进的方向。

东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生院院长高原明生也表示,日中双方应该认真讨论,共同为亚洲地区未来的发展描绘出蓝图,确定一个远景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

中日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程永华对此表示赞同并认为,高原先生讲的地区远景规划完全可以达到。如果将日本的利益、中国的利益各画两个圆,这两个圆中间有重叠的地方,那就是双方的共同利益,我们就是要把它做大。中日两国不仅在彼此之间,在亚洲区域当中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合作。双方应该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双边关系和亚洲。

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曹卫洲表示,明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中日双方应该开展一些既有社会影响,又有实质内容的活动,尤其是在双方青年交流方面。建议明年组织中日两国有影响力的青年组织负责人和一些青年领袖共同探讨中日友好关系的未来。

两个小时的交流对话热烈且精彩。在分论坛进入尾声时,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总结称,中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亚洲的未来,面对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我们既要鼓励两国青年交流,以积极的态度着眼未来,又要开展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以扎实的做法夯实两国稳定的根基。

在北京、东京同时召开的“国际合作”分论坛

创新“双碳”合作,强化区域协作

在本届论坛新设的“国际合作”分论坛上,10位中日嘉宾围绕“中日在重建后疫情时代国际合作中的作用”这一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两小时的讨论中,双方主要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胡正跃表示,中日都是东亚合作倡导者、推进者和获益者。后疫情时代,中日应助力东盟各国重振旅游观光业,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经济合作,推动公共卫生、人文交流等区域合作进程。

着眼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表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日拥有共同目标和战略需求,相关技术产业有很高的关联性和互补性。此前两国已在阿联酋的阿布扎比光伏电站建设方面有过成功合作经验,今后双方应进一步加强在碳中和领域的双边、多边的合作。

对此,日本银行前副总裁中曾宏回应,当前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方面,各国中小企业均存在资金困难的问题。日中可在“绿色金融”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助推中小企业实现减排、减碳的目标。

关于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主张,两国应充分利用RCEP框架机制,加强贸易和投资合作。推动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谈判有利于促进双方的对等开放。中国决定申请加入CPTPP,意味着自身已做好通过谈判沟通,达到准入条件的准备。

国际金融信息中心理事长玉木林太郎则表示,与以往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如今的经济增长需要综合考虑更复杂的风险、挑战与课题。在没有现成教科书的情况下,日中合作乃至国际合作需要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理事汪婉呼吁,国际经济合作代表了历史进步,是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结果。中日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在开放型世界经济、区域合作方面拥有共同立场。在世界出现分化趋势背景下,中日应利用“第三方市场合作”、RCEP,继续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双方嘉宾还就在经济领域导入“保护自然资本”、碳定价、国际规则制定等具体议题进行了建设性的探讨。

中华日本学会会长高洪表示,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减碳的课题方面,中日在技术层面存在合作空间。不断地加强对话沟通,消除合作障碍,有利于两国共同尽早实现“双碳”目标。这也是今年“国际合作”分论坛的价值所在。

摄影:董芳、吴文钦、王朝阳、南部健人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