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观察

从内地到香港:疫情下的温暖链接

发布时间:2022-04-19 17:16:03 推广来源:今日中国

两年多来,内地历经多次战“疫”,无数医护人员及志愿者、建设者做出巨大贡献。2022年春,为了支援香港,2万多名建设者在30天时间内建成中央援港应急医院(以下简称“援建医院”)一期项目,又创出一大奇迹。参建单位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七局”),用温情链接内地与香港的“生命通道”。

赓续“两山”精神

李志凌和王亮是援建医院项目的地胶工。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他们携手并肩,出征“雷神山”,10天时间完成2万平方米的地面打胶工作,均获评“抗疫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当这对老搭档再次接到中央援港任务,立即收拾行囊,逆行出发,赓续“两山”精神。

3月17日,李志凌和王亮正式进入项目现场,任务是5天时间完成3000平方米的铺地胶工作。一开始,团队11个人,但是因为其他施工区域和装饰工程也需人手,临时抽调走了8人,这意味着只有的3个人完成艰巨的任务。他们咬牙奋战,每天凌晨3点休息,6点起来接着干,有时甚至通宵战斗,直至铺完最后一平米。“搬运-清理-涂胶-铺贴”,这样重复的工作,他们做了几十遍,共285斤重的地胶,每人搬运了三四十次,左肩膀受不住力了,换右肩膀继续干!

为了节省时间,李志凌有三天都睡在现场过道中,找来两块垫板做枕头、外套盖在身上就睡了。他常说:“冷不冷、硌不硌,睡着了也就没啥感受了,来这是来‘打仗’的,不是来享受的。”而王亮是把每天吃饭时长都控制在20分钟,喝水也一并解决。后来,他回忆道:“那几天也不知道饭菜是啥滋味儿,光想着抢时间干任务,总不能因为自己,耽误了后续工作啊!”直到现在,李志凌都觉得不可思议:“工作完成的时候我们自己都吓到了,或许这就是一种使命感吧!”

李志凌是家中顶梁柱,有两个孩子在念书,王亮家中有位85岁的奶奶,妻子身体不好、常年吃药。对家人的愧疚时常挂在两人心里,王亮说:“虽然圆满完成了任务,但感觉有点对不起家人,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还是会参加援建!我的家人也非常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

把温暖传递下去

与李志凌和王亮不同,李平在武汉疫情暴发时只是一名等待救援的普通人。“我是湖北人,当时被隔离在武汉。那时,隔着窗子望向外面空旷的街道,听着电视里各个地区前来援助的报道,我内心里既煎熬又倍觉温暖。”

李平是中建七局南方公司的一名安全员,有20多年项目安全管理资历,这两年也积累了丰富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经验。在公司发出此次援建信息的第一时间,他甚至没来得及征询家人的意见,便主动请缨报了名。被问及缘由,他笃定地说,“国家有需要,我又有机会参与其中,没什么好犹豫的。”李平说,他要尽最大努力,将当初感受到的温暖传递下去。

援建中,李平主要负责所在辖区的夜间安全值班巡查。每晚7点开始对200余名工友逐个进行夜间安全施工教育。之后,在施工区域进行巡查,对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和不规范行为进行整改,并督促工友完工时做好场清工作。第二天早上6点,他又开始召集工友进行集中核酸检测,与白班人员交接好工作,才能休息。

每天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年逾半百的李平一开始实在吃不消。“但经过一段时间,也就习惯了。”他呵呵一笑道,“刚来时这里就是一片荒原,本以为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工友管理起来不会轻松。但实际开始工作后,我能感受到每一名工友身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大家会自主执行各项管理要求,让我非常感动。”

因为是第一批进场的援建人员,公共设施还不完善,李平等人洗漱、上厕所都需要排队,12000多名管理人员和工友,每次排队都得一个多小时。但是随着后续配套物资的陆续进场,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李平说,他刚来时将本次援建,当作对当年家乡疫情时获得救助后的一次报恩;但是来后,大规模作业、团队协作、疫情防控方面学习和借鉴到的经验,成为他弥足珍贵的财富。“把工作做得更加细致,让每个人都能安全回家,是我最大的目标。”李平笑着说。

(作者:方 念)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