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8日,在平度田庄刘家庄革命烈士刘谦初故居门前,留下了感人至深的一幕。
这一天是刘谦初红色文化园正式开园的日子,也是反映刘谦初事迹的话剧《暗夜之光》首演的日子。
这一天,刘谦初烈士的女儿、91岁高龄的刘思齐还在北京301医院住院,她派来儿子杨钧、女婿马飞到这里参加活动,并在病床上为刘谦初红色文化园开园题写了贺词,为《暗夜之光》题写了剧名。
杨钧、马飞和马飞的女儿小丰颐,来到了一个从来没有来过的小村庄,一个与他们血肉相连的红色老家所在地。
刘谦初外孙杨钧致辞
杨钧在刘谦初红色文化园开园仪式上致辞,激动地说了这样一番话:
“家乡的领导们、乡亲们、同志们:很荣幸在建党百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参加这一意义非凡的开园仪式,我带着母亲的嘱托和期盼,怀着几十年来的渴望和思念,来到了素未谋面的外公——刘谦初烈士的跟前。此情此景此刻,内心很激动、很感动......对我而言,从小就听外婆和母亲讲外公刘谦初的故事。从他们的讲述中,我知道了外公是怎样的一个人,尤其是外公在狱中给尚未出世的母亲起名‘思齐’的那段故事,让我无法忘怀......”
“今天,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把外婆和母亲的思念带给外公,带给家乡父老乡亲、带给我们深深牵挂的平度故乡。几十年来,外婆和母亲始终关注、牵挂、思念平度,外婆在世时每每见到平度人很是高兴、很是亲切;母亲也曾带着家人来平度老家省亲,并通过新闻、老乡等关心关注着平度......”
......
1994年4月19日,刘谦初烈士夫人、时年91岁的革命老人张文秋(前)与外孙毛新宇(左三)到平度市烈士陵园凭吊烈士
杨钧口中的外婆,就是刘谦初的妻子张文秋。1929年2月,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刘谦初与妻子张文秋临危受命,先后来到济南,刘谦初担任山东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长,张文秋担任机要秘书、妇女部长,夫妻俩在敌人的鼻子底下潜伏,迅速开展工作,恢复和重建遭敌人破坏的省委和基层组织,组织发动工人大罢工,给了敌人沉重打击。由于叛徒出卖,夫妻俩先后被捕,敌人对他们酷刑折磨,但他们毫不动摇,敌人黔驴技穷,见张文秋已怀孕,便以未出世的孩子为胁迫,企图逼他们变节。在沉沉的黑夜里,夫妻俩相互鼓励,坚定了为革命牺牲一切的决心。后来,在党组织的营救下,张文秋坐监半年后出狱,临别时,刘谦初为即将出世的孩子起名叫“思齐”,意为思念齐鲁,思念家乡,永远记住这里发生的一切。
思齐,齐鲁父老长相忆。思齐这个名字,承载着烈士对家乡的思念、对后人的期望,是根植在血液中的红色情结。
一生思念是家乡,家乡常常入梦里。随着杨钧的讲述,我的眼前浮现出了第一次见到刘思齐阿姨的情景。
那是2017年七一之前。在时任平度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波、副市长于敬军的率领下,我们第一次在北京301医院,见到了已是87岁高龄的刘思齐阿姨。
思齐阿姨已经等待很久了。当我们走进病房时,穿戴齐整的她,徐徐地从座位上起身,微笑着迎接我们。
初见思齐阿姨,感觉她就像一株高雅的玉兰,气质脱俗,举止雍容,仪态沉静,语笑嫣然。
见到家乡亲人,思齐阿姨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刘思齐女士向市广播电视台台长苗爱萍讲述刘谦初烈士事迹
她给我们讲述父亲刘谦初的故事。她说前两年有个熟人给了她一本父亲的日记,使她了解了父亲在那个年代的所思所想,为了救国救民所做的付出和牺牲。在她心中最不能忘怀的是,父亲1931年清明节被敌人杀害,爷爷得信后到济南为儿子收尸的情景。
“一位老人,听到儿子高呼口号,然后是枪声......他在刑场上找到儿子的遗体,赶着一辆牛车,在路上走了几天几夜,把儿子运回家......我的脑子里始终有这样一幅场景:一辆车、一个遗体,一个老人的背影.....”
思齐阿姨哽咽了。摄像机记下了她沉痛的讲述,深深地震撼到了在场所有的人。这也成为我创作话剧《暗夜之光》的缘起。
2008年7月20日,刘思齐回老家平度市田庄镇东刘家庄村省亲
思齐阿姨还说:她经常做梦,梦到家乡的老屋,长长的胡同,里面有个院子,院子里种着菜......
后来认识了思齐阿姨的女儿东梅,她说自己与母亲一样,也做过同样的梦。她的姥姥、也就是思齐阿姨的母亲张文秋曾告诉她们:这是老祖在呼唤,你们得回家看看啊!
“我真想回家看看哪。”思齐阿姨念叨着。
可是,一个耄耋老人,想回远方的老家谈何容易。思齐阿姨想回家乡的打算,成为一种奢望。
第二趟进京去看望思齐阿姨,是在2018年。这年,由青岛和平度两级投资的刘谦初红色文化园,正在筹建,规划图做出来了。时任田庄镇党委书记张宗广,受市领导之托,进京向思齐阿姨汇报。
思齐阿姨在家里亲切地接待了我们。张宗广详细地向她汇报了刘谦初红色文化园的规划,给她看了规划图。思齐阿姨很高兴。
当我们提出请她题字,思齐阿姨欣然同意。她一个人走进北间小书房,戴着眼镜,俯身在小桌上,沉吟片刻,开始书写:刘谦初红色文化园。后面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刘思齐。
如今,思齐阿姨朴拙的题字,已经镌刻在刘谦初红色文化园北门西墙,成为永久的纪念。
第三次见到思齐阿姨,是在2019年冬至之前,同去的有平度企业家姚爱华、北京大美圆创校长李世刚、李世东兄弟俩。
那天,思齐阿姨坐在家里的沙发上织着毛衣。其时,她已经90岁了,但依然反应敏捷,手指灵活,只见她轻松地摆弄着两根毛衣针,上下翻飞,宛如行云流水,这娴熟流畅的动作,哪像一位耄耋老人?
思齐阿姨说,她织毛衣,是为了活动手指刺激大脑,预防老年痴呆。见她这样说:我便逗她说:
“阿姨,您可一点儿也不显老。您看您,皮肤这么好,又白又细的,脸上也没斑,多叫人羡慕啊。您能不能透露一下,抹的是什么化妆品呀?”
思齐阿姨笑了:“什么化妆品?三天不洗脸。”
“三天不洗脸?”我被阿姨的话给雷到了。
“是啊!又不找对象,洗什么脸啊?”
一屋子的人都笑了。思齐阿姨真幽默啊。
临别前,想到不知何时再见,我紧紧地抱了抱思齐阿姨,霎时感受到了从她身上传递过来的一种犹如母亲般的绵软温暖。思齐阿姨拍拍我,然后轻轻地把我的头扳过来:
“你这个样子,照相净照后脑勺啦,嗯,转过来,这样就好啦。”
照相机“咔嚓”一声,拍下了我跟思齐阿姨的一张正面合影。思齐阿姨,是何等细心、何等体贴,何等为别人着想啊!
三次看望采访思齐阿姨的经历使我久久难忘。回平后,根据她的讲述我写出了《刘思齐和她的两个伟大父亲》长篇通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建党百年即将到来之际,我又创作了话剧《暗夜之光》,决心将刘谦初烈士的事迹搬上舞台,使更多的人受到红色文化激励。“七一”前,刘谦初红色文化园正式开园、话剧《暗夜之光》在平度首演,被列入了平度市庆祝建党100周年的“七个一”工程。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向前推进着。2021年4月20日,在市委主要领导的关注和安排下,副市长于敬军率队,我们一行人进京向思齐阿姨进行汇报。
由于疫情原因,没有见到正在住院的思齐阿姨。她的女儿杨东梅、儿子杨钧与我们进行了座谈交流。
交流中,东梅说,妈妈心脏不太好,吃了药总是嗜睡,等会儿拨个电话,看看什么情况。想不到,思齐阿姨听到家乡来人,睡意全消,早早地在医院等着了。这边电话一打过去,那边瞬间接通,屏幕上出现了思齐阿姨笑意吟吟的脸。由于久病住院,思齐阿姨身体有些虚弱,脸上也有些苍白浮肿。但她依然那么风趣和热情,听到家乡领导向她介绍的情况,她很高兴,也很兴奋,积攒起身上所有的力气,大声地向着屏幕这边的我们问候着,表达着对家乡亲人的感谢和祝福。
我们离开后,思齐阿姨还在病床上为刘谦初红色文化园开园题写了贺词,为《暗夜之光》题写了剧名。这位91岁的老人,用颤颤巍巍的手,完成了总共有50多字的两条尺幅,听说写了几次才写好。这两幅题字,满载着一位老人对家乡浓浓的情意,也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文字。
2021年6月28日,思齐阿姨的儿子杨钧、女婿马飞,带着这两幅题字,带着思齐阿姨对家乡的思念,来到了平度。
这一天,刘谦初红色文化园的周围,挤满了兴奋不已的乡亲们。他们对这几个来自北京的烈士后代心怀一种特殊的感情。当杨钧和马飞,两个一米九的帅哥,并排站在他们的外公——刘谦初烈士祖屋的门口,在场的人都激动不已,泫然泪下。
刘谦初故居门前的留念(左起图三、图四为马飞、杨钧)
思齐阿姨,您可看到了这一幕?您梦中的老家、那印记着祖父和父亲足迹的老屋,依然还在,院子里的老槐树又发新芽,自老屋向西铺陈的刘谦初红色文化园屹然矗立,成为写在黄土地上的一座丰碑,记录着一位共产党人践行初心的血火历程。您的儿子、眉眼酷似您的高大英武的杨钧,站在了他外公的雕像前,深情的话语字字敲打着父老乡亲的心弦:
“如今的故乡,有了大学,通了高铁、建了港口,还有三甲医院、奥体中心,等等,我们坚信,现如今的这一切,一定是外公毕生的追求,一定是外婆最好的慰藉,一定是母亲由衷的希望,也一定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今后,我们定会把外公的故事一直讲下去,努力让这红色热土上的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思齐阿姨,您听到了这铿锵的誓言了吗?“我们定会把外公的故事一直讲下去,努力让这红色热土上的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热烈的骄阳里,微风轻轻吹着,蝉儿也不再鸣叫,广场上刘谦初烈士雕像,峰峻的眼神里仿佛多了一些温情,默默地看着这一切。
这一刻,我知道,思齐阿姨的家乡梦圆了。这一刻,是他们几代人从未有过的团聚,是一个红色家族感天动地的历史性一幕!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