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采收的第一批成熟凤梨已经上市,预计总产值能达到50万元。”近日,在历经一年多的培育,产自会东县乌东德镇大梨树村的热带水果凤梨上市热卖。
在会东县乌东德镇大梨树村六组的凤梨种植基地现场,一排排金黄的凤梨整齐铺开,一阵阵浓郁的香甜扑鼻而来。得益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充足的光照,造就了这里的凤梨酸甜可口、清香多汁。然而,谁也没想到,这片富含热带风情的凤梨种植基地在两年前还是一片撂荒地。
大梨树村六组地处金沙江畔,属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这里土壤层薄、有机质含量低,粮食作物产量低,当地群众长期外出务工,导致部分田地变成了撂荒地。近年来,村两委流转200亩闲置撂荒地打造成凤梨产业(试验)基地,采用农户“资金+土地”入股的方式经营,种植了金钻17、台龙16、卡茵三个品种凤梨品种,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土地流转有租金,平时还能够在种植基地里打工,有效增加了收入。”曾经的荒地变成了“致富地”,群众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盘活撂荒地,会东县野租乡也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野租乡地处高海拔地区,产业薄弱,农户外出务工情况普遍,导致农村存在较多土地撂荒情况。近年来,该乡与云南牧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发展牧草种植,采用“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方式流转土地规划种植牧草5000亩。
野租乡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和公司达成协议,每吨牧草合同收购价180至220元。还将争取建成一个省级种养循环产业园区。”
乌东德镇种植凤梨、野租乡种养循环产业只是会东县切实解决好撂荒地问题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会东县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要求全覆盖开展撂荒地整治,对各乡镇(街道)逐村、逐户、逐块全覆盖摸底,梳理建立撂荒地整治工作台账,因地制宜选择复耕复种农作物品种和技术模式通过农户自行复耕、农业生产托管、集体统筹经营等方式全面整治撂荒地,目前已恢复耕地8000余亩。同时,通过资源整合,统一规划,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让撂荒地化身“致富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激发了乡村振兴新动能。
(文/张学军 图/代会龙)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