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云南大理古城约20公里处,有一个被称为“白族扎染之乡”的地方——喜洲镇周城村。扎染技艺是这里家家户户必备的日常手艺。在村子深处,有一处扎染技艺传习所,青瓦白墙的院子里,处处都是随风飘舞的蓝白相间的扎染布料,有正在染布的年轻人,有摇着纺车吱呀作响的纺线老人,还有正在扎花的妇女。
传习所院子里正在扎花的村民
这些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扎染产品,却走进各地的希尔顿酒店、云海谣餐厅等商业场所。传习所背后,是张翰敏和张斌夫妇的不懈努力。从小就生活在周城村,张翰敏童年的记忆中满是村里老奶奶吱吱呀呀的织布声和街头巷尾扎花的阿姨的谈笑声。“但是近几年春节返乡时,我发现这些声音不见了,没有人支持,这些传统工艺很可能会消失”,于是,本身就在扶贫和公益等领域工作的夫妻俩辞掉工作,回到家乡开始着手推进白族扎染技艺推广。他们在自家的老宅里创办了大理市蓝续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蓝续”),如今成为白族扎染技艺传习所,不少人慕名前来,体验白族扎染技艺。
白族扎染技艺是云南省大理地区传统手工印染工艺,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2006年,白族扎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张斌看来,扎染作为连续不断传承下来的手艺,是跟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的。“蓝白相间的颜色体现的正是白族人温良的性格”。
染色过程
“扎染工艺复杂,本身又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这与工厂的流水线作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有着本质区别。”张斌说,他们首先做的是改变扎染产品的价值体系,“以前的染布主要走低价批发的路线,卖不出价格,手艺人赚不到钱,就没有人来学习、传承”。好的价格体系需要产品质量的支撑。张斌多次前往浙江、贵州和四川等地学习当地的扎染技艺,融合到白族扎染技艺中。为了学习天然染缸发酵技术,他曾前往南通等地,跟着老师傅学习很久;在染料的创新上,夫妻俩也不断摸索,到目前为止,研发出了五十多种色卡,全部源自大自然,比如板蓝根、核桃皮、柿子染色等,“我们开发了本土的核桃皮染色,色牢度非常高,而且里面有生物碱,可以驱蚊。”凭着对染料异常挑剔的选择,以及对染色时间、温度湿度的严格把控,蓝续的产品质量不断提升,最终不断开拓大客户市场。
张斌展示研发出的色卡
产品质量的提升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带动了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如今村子里不少人都固定或者兼职为蓝续工作。“目前长期参与我们工作的村民大概有50人左右,这背后就是50户家庭,这个数字还不包括那些临时将布料拿回家做扎花等工作的村民。”张斌喜欢将公司称之为社区工作坊,他致力于将这些人培养成扎染骨干,带动社区工作坊的发展和扎染非遗技艺的传承。公司研发的本土核桃皮染色技术甚至也给村民带来了收益,“以前丢弃不用的核桃皮,现在可以拿来换一点零用钱。”张斌说。
周城村很多村民家门口都挂着自家的扎染产品
随着近期大理旅游业复苏,白族扎染技艺传习所每天接待的体验客人络绎不绝。“现在有人说,有一种生活叫大理,如果让我用一种颜色形容大理,那就是‘大理蓝’。”张斌希望,就像蓝续的名字一样,将来可以有更多人参与进来,传承扎染技艺,留住“大理蓝”。
(作者:崔小琴)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