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于2005年8月15日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视频讲话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金修汉是一位在中国攻读了硕博学位的韩国学者,致力于对中国政治、经济、地方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在金修汉的多年观察中发现,中国近二十年重视生态环保工作,特别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在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之下,他关注与期待中国的绿色发展模式为世界经济和地球村带来新的活力。
文/金修汉(韩国仁川研究院研究委员)
为应对气候变化,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之下,2016年《巴黎协定》正式签署。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暖,《巴黎协定》历经数十年协商后最终达成,约定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不超过2摄氏度,努力做到不超过1.5摄氏度。除部分中东石油生产国外,世界大部分的主要国家均加入其中。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差异以及对《巴黎协定》的理解和各国要求不同,各国履行协定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在此背景之下,2020年9月22日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并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各国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同时,习主席提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国是当今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提出的碳中和承诺得到了世界各国欢迎。但中国如何以制造业为中心,保持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同时顺利履行承诺,也成为了各国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中国的碳中和承诺并不是根据《巴黎协定》这一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规范草率提出的。自2000年,中国就制定了环境与产业相结合的政策,逐步、阶段性地构建了绿色产业体系。例如,在2006年起实施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中国已开始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污染物排放量等环境指标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并鼓励开发节能环保和新型燃料汽车、优化发展能源工业。自2015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太阳能电池组件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达到了71%;建成绿色工厂2121家,绿色工业园区171家,累计推广绿色产品近2万种,构筑了绿色产业发展的基础。
以过去发展成果为基础,在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中国提出了一系列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构筑产业基础的具体目标,包括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等。
中国将环境与发展结合,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规范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培育新产业的机遇。当前,疫情及战争等阴霾之下,中国的绿色发展模式能否为世界经济和地球村带来新的活力值得关注与期待。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