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记者王哲)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职场群体也变得更为多元,在各类新兴行业中涌现出众多的求职者,95后、00后新一代职场人也展现出与上一代不同的求职偏好。10月12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22雇佣关系趋势报告》显示,数字技术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大趋势之下,互联网行业和平台经济兴起,带来数字化职位和新兴职位的蓬勃发展。
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行业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
从产业维度来看,互联网相关行业占据职位招聘的主导地位。来自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的招聘职位数所占比重逐年增加,由疫情前的四分之一占比上升到疫情后将近三分之一的职位。互联网相关行业职位占比在2021年经历了快速的增长,而在2022年则经历了大幅下降,与互联网行业和在线教育行业的监管政策密切相关。
从职位类型来看,59个职位大类中包含"IT"、"互联网"两个关键词的有5个,其贡献的招聘职位数的占比也呈现出类似的上升态势,2021年一年内IT、互联网相关职位的占比由9%左右提升到超过12%。
平台经济蓬勃发展,线上消费、零工经济、线上娱乐、自由职业、互联网技术等数字化和新兴职位小类贡献的招聘职位数占所有职位的比重也在上升。
通过对行业、职位大类和职位小类的归纳分析发现,以IT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职业,以及依托于数字技术而诞生的新兴职业(零工经济、线上娱乐、线上消费等)在疫情后经历了显著增长,其中零工经济(快递、外卖等)和线上娱乐(直播、游戏等)相关的职位数增长最为迅猛。这构成了我国近年数字化转型下雇佣关系发展的大背景。
数字经济相关职位的薪酬收入较为可观
对于低学历人群来说,数字化新兴职位提供了新的赚钱契机。用人单位开出的薪酬中,IT/互联网技术开发职位薪酬最高,线上消费最低,线上娱乐和零工经济等职位有着较可观的薪酬。IT/互联网技术开发和线上娱乐的职位平均月薪高于10000元。线上娱乐和零工经济的职位虽然对于学历要求较低,但是仍有着较为客观的薪酬。
数字化浪潮下,各行各业都在加快数字化进程,从办公自动化、供应链数智化,到居家办公、灵活就业,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和职场形态受到数字化的深刻影响,大批企业通过数字化能力的提升,令不同用工方式、工作模式下的员工高效协同、发挥优势。
00后擅长数字化技能
除专业之外,求职者通常会在简历中强调自己拥有的技能,如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较强的逻辑思考能力,较高的写作水平、计算机水平或管理水平,具备的资格证书等等。我们根据求职者简历中的技能字段,将其归为团队合作、认知能力、写作能力、管理能力、金融能力、顾客服务、办公软件、技术支持、人工智能、语言、证书等类别。整体而言,管理水平是求职者最常提到的技能,约占20%。
00后、95后由于工作经验的缺乏,在简历中提到的技能的绝对比例较低。在相对比例上,00后、95后更多地提到与顾客服务、写作、语言、办公软件、技术支持、人工智能技能的相对比例更高,而管理能力是00后、95后较为欠缺的技能。70后由于更长的从业时间和更丰富的工作经验,在简历中更多提到自己的管理能力,并且拥有相关资格证书的比例也更高。由此可见,表明00后、95后在职场上的竞争力更多体现在对于新技术的掌握上。
零工经济是提供弹性工作的主力军
智联招聘大数据显示,不少公司在发布职位招聘时将"弹性工作"列为工作福利之一用以吸引求职者,弹性工作职位占职位招聘数的比重在15%-20%之间。
各个不同行业为职位提供的福利也存在较大差异。以零工经济最为集中的交通|运输|物流|仓储行业为例,提供五险一金的职位数占该行业当月总职位数的比重在持续下降,而对于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这一比重则基本持平。
对于在线娱乐职位集中的文化传媒业而言,提供五险一金的职位占比数从2018年初的60%左右下降到2022年的40%,与普通服务业相比呈现出类似趋势。
00后比前辈更重视劳动权益保护
初入职场的00后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他们在为职场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对企业引才、组织管理带来挑战。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智联招聘本次发起的调研,00后并非一味坚持理想主义,他们在择业时会非常务实地考虑企业稳定性、薪酬福利、劳动强度等因素,所谓00后"整顿职场",实际上他们并非为了整顿而整顿,而是对于职场平等、权益保护的要求更高。
另一方面,很多00后也在凭借自身丰富的技能去开拓兼职、副业,远程办公、自由职业、数字游民成为相当一部分00后向往的工作模式和状态。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年轻一代的多元就业趋势将愈发明显。因此,平等、包容的企业文化构建,对灵活就业者的权益保护等是需要企业乃至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劳动力市场迎来了结构性的变革,如何定义数字时代的雇佣关系,如何为平台经济和零工经济从业者提供劳动保障,如何在算法时代充分发挥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是我国及国际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受到业界、学术界和政策界的普遍关注。雇主除了包容多元,关怀员工身心健康、提升员工的价值感,还要重视对员工劳动权益的保护。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