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CMF报告:提高疫情防控精准性、畅通经济循环是提振消费的重中之重

发布时间:2022-11-21 14:10:06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记者 张利娟)11月19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举行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57期),本期论坛聚焦“疫情下的中国消费:现状、成因及未来走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邹静娴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论坛的研究团队发布主报告。

报告指出,今年消费呈现“类V型”,整体处于低位。今年3月至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月同比增速均处于负区间,最低点出现在4月份。6月至8月保持恢复态势,社零总额单月同比增速分别为3.1%、2.7%、5.4%。如果数据停留在8月份,可以说消费走出了非常典型的“V型”。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9月、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同比增速掉头向下,表明消费修复基础并不稳固。而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段看,现在的社零总额增速延续了2008年整体下行的趋势,并处在相对低位。

虽然消费市场整体疲弱,但也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报告从恩格尔系数、八大类消费品以及细分行业进行分析后发现,疫情以来,食品消费占比大幅上升,高接触、房地产相关领域消费下降明显,这背后不仅是收入因素,还有短期内食品价格上升和消费场景受限等因素。

报告认为,消费原因可分为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宏观视角层面包含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消费能力的重中之重是收入。数据显示,疫情后居民收入增速放缓且持续低于GDP增速。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9年一季度是5.9%,到2020年二季度下跌到-2%,此后回升,但2021年后又再度急转直下,2022年三季度有一个小幅度回升,但整体还处在历史低位。相比于收入的绝对水平还要看它相对于GDP的增速,2013年之后,除了2020年3月这一个月,居民收入的增速是持续低于GDP增速的。

“能不能”消费的另一个方面限制又来自于消费场景受限、社交半径缩小。在“愿不愿”消费方面,今年一季度末,消费者信心指数出现大幅下降,其就业、收入和消费意愿等分项均同步下行。如4月消费者对就业的信心指数从3月的116%下降到79.4%。

进一步分析居民不同来源收入变化也可以看到,被看作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压舱石”——工薪收入出现了“压不住、跑不动”的特征。而财产性收入方面,今年的投资理财保本都不易。

报告指出,疫情早晚会过去,但我们有必要区分问题的短期性和长期性。一些短期问题尽管当前很严峻,但只要疫情逐渐得以控制,它就能够被较好解决。如减少接触和缩短社交半径带来的消费疲弱,预计随着疫情防控更加精细化,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就会较好解决。相比之下,更需要关注的是一些长期问题。如收入和信心的问题,中小企业的退出和自动化替代等。

报告认为,提高疫情防控精准性、畅通经济循环是提振消费的重中之重,而根本在于收入和预期的改善,建议各部门应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行业政策,用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消费券的拉动作用。企业则应兼顾长期和短期目标。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