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结束了在印尼巴厘岛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的行程后,乘专机抵达泰国曼谷,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泰国进行访问。
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泰国曼谷,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泰国进行访问。新华社记者 翟健岚 摄
这是习近平在2011年12月(作为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访问泰国以来,时隔十一年再次访泰;同时,这也是他作为中国国家元首对泰国的第一次正式访问。习近平在同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会见时指出,2022年是中泰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0周年,中方愿同泰方继续弘扬“中泰一家亲”特殊情谊,一道构建中泰命运共同体,书写两国关系的新篇章。
“好邻居、好朋友、好亲戚、好伙伴”
尽管中泰在1975年才重新恢复了外交关系,但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中泰关系的历史源远流长。有史料表明,早在十四世纪(甚至更早)就已经有华人群体定居泰国。一批又一批来自中国的商人、工匠以及文人向泰国传播了陶瓷技艺、古典文学等中国文化成果。
十九世纪中叶开始,泰国的经济发展催生了对于工商贸易、建筑、生产等诸多领域的劳动力需求缺口,自此下南洋并定居泰国的华人群体逐渐庞大。泰国的华人群体时至今日仍然是中泰关系发展的重要纽带,也让“中泰一家亲”的故事代代相传。
当地时间11月18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曼谷大王宫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和王后素提达。新华社发
中泰两国自建交以来,栉风沐雨,走过近五十载,两国在经贸、人文、基建、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推进。在经贸合作方面,中国已经成为泰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在疫情前的2018年就已经超过880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泰国的贸易总额突破430亿美元)。两国更是在中老铁路建设、自贸协定、澜湄合作以及诸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携手共进,推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泰国的“东部经济走廊”(EEC)战略深入对接,成果斐然。
在旅游市场方面,除去疫情影响下全球旅游业大停滞,中国早在十年前就取代马来西亚成为了入境泰国旅游的第一客源国。旅游业是泰国经济的重要一环,泰国政府高度重视,借着《泰囧》、“双十一”等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热门话题重点打造针对中国游客的诸多旅游产业服务。
在教育交流方面,泰国也是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重镇”。截至目前,中国在东南亚地区设立了31家孔子学院,其中16家位于泰国,这些由中泰双方高校共建的文化与语言教育机构集合了两国诸多知名学府——包括朱拉隆功大学和北京大学。除此之外,2007年,中国还在曼谷设立了东南亚地区的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CCC)。在泰国法政大学文学院的陈玉珊博士(Kornphanat Tungkeunkunt)看来,90年代后泰国社会逐渐形成的民主和多元文化语境,为跨国文化机构在泰国的生根发展以及中泰多层次人文教育交流提供了社会和文化土壤。
在科技合作方面,泰国也是中国在东南亚区域的重要战略伙伴。尽管中国企业华为受到西方国家的质疑和打压,但泰国并未受此干扰,华为成为泰国下一代网络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持方,更为泰国东部经济走廊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2017年,泰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的“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曼谷卓越中心正式启动,让泰国进一步成为了技术互联互通的战略伙伴。
大变局下的国际环境充满挑战
位于泰国呵叻的中泰铁路建设现场(2022年9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林昊 摄
中泰关系虽然在过去10年进入黄金发展期,但纵观当今国际局势,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战持续、全球新冠疫情流行、俄乌战争等复杂的背景下,中泰关系也并非没有遭遇挑战。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教授沈大伟(David Shambaugh)就曾指出,中美两国的博弈是长期以来影响东南亚地区外交格局和东南亚各国外交政策的核心要素。中泰关系何去何从,不仅取决于两国对于合作的态度,也取决于美国在东南亚的政策和战略部署,甚至取决于日本、欧盟、澳大利亚等其他大国的博弈。因此,放眼中泰关系的未来,依然挑战重重。
泰国国内的对华外交政策环境依然是影响中泰关系走向的重中之重。不少国际关系学者将东南亚地区各国的外交政策定义为大国博弈中的“游走者”。借用沈大伟教授的话说,东南亚国家长期以来是游走于大国之间的高手,深谙多方权力平衡对于东南亚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从历史上看,泰国的对华关系受到了国际格局和大国博弈的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东南亚地区反共思潮的影响,泰国一度中断了与中国的交往,甚至叫停了泰国本土的华文学校和华文出版活动。在50年代末期,泰国在外交上的亲美策略达到顶峰,美泰关系进入蜜月期。不过随着70年代东南亚格局的变化,特别是中美建交的影响,泰国也逐渐恢复了同中国的交往,两国关系自1975年建交以来基本呈现稳中向好的局面。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泰关系以经济为桥梁进入高速发展期。
尽管这些都为中泰关系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未来中泰能否朝着“构建更为稳定、更加繁荣、更可持续的中泰命运共同体”不断努力,依然受到泰国(乃至整个东盟)政治语境的深刻影响。
加强文化纽带,为两国带来更多福祉
如果说过去10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动因都是中泰关系不断向前的媒介或者催化剂,那么未来10年,文化外交政策与文化纽带或将成为推动中泰关系发展的下一个动因。
曼谷唐人街(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创,也让质疑全球化的声音愈加响亮。虽然随着各国陆续调整应对策略,但何时能够恢复疫情之前的全球贸易水平,能否真正摆脱疫情影响迎来经济复苏,似乎各国都还在寻找答案。
疫情给泰国旅游产业带来了沉重打击。2019年,旅游业大约占泰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但受到疫情影响,泰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2020年下降了6%。时至今日,虽然泰国对国际游客的防疫措施已经放宽,但泰国的第一大海外客源地——中国的出境游市场仍然不明朗,何时能够真正放开依然有待观察。在诸多国际项目和基建还处在恢复期的今天,中泰之间的经济合作是否依然能为双边关系提供最直接动力,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
陈玉珊博士始终认为,文化纽带或者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的作用不容小觑。正如习近平在同泰国总理巴育会谈时强调的,“开辟中泰关系新时代”,核心要义是“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两国之间在教育交流、人才互动、媒体合作、高层论坛、科研合作、文化产业合作等领域仍然有很多势能可以释放。这些构成“软实力”要素的文化合作与交流,在后疫情时代显得更为重要。
相比于很多其他领域,人文合作能够更快、更灵活地适应后疫情时代的新常态——这些合作往往形式灵活,不受地域、时空的限制。比如以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的各种人文论坛、异地同步合作的影视合拍、跨国“云课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都将更快地促进两国交流的再升温。
中国学者李明江、美国传播学者Maria Repnikova等都认为中国特色的软实力有着更广泛和灵活的内涵,它与中国的对外关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领域)紧密相连。如何把握文化交流这张“软实力”牌,让它成为中泰迈向更稳定、更繁荣、更可持续的命运共同体的“硬”驱动,或将成为中泰关系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撰文:王海)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