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文卫

肇源县:浩德乡羊肚菌产业 蜕变成为帮扶增收“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2-11-23 16:31:49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黑龙江省肇源县浩德蒙古族乡立足乡域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特点,牢固树立“大食物观”理念,坚持走绿色农业、品牌农业之路,通过科学谋划布局、强化科技支撑、完善设施功能,让塞上高原贵族羊肚菌,扎根塞北寒地浩德乡,成为带动全乡帮扶增收的“新引擎”。

1

科学谋划布局

三年规模发展七十栋

羊肚菌作为一种珍稀食药兼用菌,营养价值高,食用口感鲜嫩,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产业发展前景可观,同时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科研价值。随着栽培技术的逐步提高,羊肚菌人工栽培自南向北迅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在东北独特的气候和优质的土壤条件下,利用冷、暖“两棚”试种,在质量和产量上均获得了较好收益。因此,在2018年,浩德乡一班人审时度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秉承“融在产业”理念,抢抓羊肚菌产业发展机遇,打造乡业村品,谋划形成了“支部+基地+研究所+农民”的寒地羊肚菌种植模式,填补了全县羊肚菌种植空白。为助推产业做强做大,从2018年到2021年,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57万元,建设一处占地面积130亩的标准化羊肚菌棚室70栋,并完善了羊肚菌基地棉被、雾化等设施,扶持打造高标准寒地羊肚菌种植产业。目前,通过三年多的规模发展,70栋棚室吸纳莲花村脱贫户、监测户及普通农户225户参与食用菌生产经营,年实现产值1620万元,占全村生产总值的66%,带动全乡实现务工收入达30万元,并带动全乡脱贫户及监测对象77户、149人,实现人均年增收1853元。广大农户在享受土地流转收入的同时,又在自己的土地上务工取得报酬,从而获得双重收入。

2

强化科技支撑

深化“院乡”科技合作

浩德乡坚持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科技创新为动力、示范带动为载体,不断通过科技支撑优化产业升级,为切实解决冷棚生产期过短的现实问题,该乡通过与黑龙江省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加强科技研发,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培育引进羊肚菌新品种,进行暖棚试种,通过技术攻关,羊肚菌暖棚种植取得成功,实现了“大的可以采摘,小的陆续出棚”阶梯式生长,冷暖“两棚”交替轮作。目前,冷棚羊肚菌亩产实现450斤,亩纯效益超过2万元,暖棚两茬试验亩产超过1100斤,亩纯效益8万元以上。目前,菌种培育取得了新突破,实现了“自我研发、自我培育、自我生产、自我销售”,大大降低了生产运输成本,同时,消化玉米芯、稻壳等农作物废料,实现了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过棚”增值。三年来,基地基本实现生产规模化、结构生态化、技术高新化、栽培标准化、生产集约化、质量安全化、功能多元化“七化”目标,推进了产业由区域性特色产业向高效优势产业跨越。

4

完善设施功能

叫响寒地羊肚菌品牌

好的产品,还要有好的品牌,才能有好的市场。2022年,浩德乡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补助资金729.37万元,建设占地2858平方米、建筑面积4019平方米的全自动化羊肚菌肉酱罐制产品生产线1条、年产600吨烘干脱水羊肚菌生产线1条、年供种能力3000亩的生产线1条,实现了菌种培育、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营销服务、展示宣传五大功能,并注册了“食忆农”商标销售品牌,初步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目前,项目发展稳健,产业运行高效,生产基地已被认证为市级龙头企业。同时,2022年11月1日,肇源县浩德蒙古族乡莲花村以发展羊肚菌产业,荣获国家农业农村部授予的全国第十二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荣誉称号。

下一步,浩德蒙古族乡将扩大种植规模、加大科技投入、厚植品牌内涵、拓展销售渠道,将羊肚菌设施化栽培面积扩大到1000亩,总产量实现50万斤,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并建设年供种1000亩的菌种厂,年生产羊肚菌肉酱罐头100万瓶,人工栽培范围将扩展到全县16个乡镇并辐射周边地区,打造全省最大的羊肚菌示范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寒地羊肚菌之乡。(文/图 高宪茹 )

责任编辑:陆松江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