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指导,中国外文局和韩国21世纪韩中交流协会联合主办,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承办的第十四届中韩媒体高层对话在北京、首尔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本次对话以“新起点、新机遇、新发展:共创两国关系美好未来”为主题,中韩20余家主流媒体代表和相关领域专家以诚相见,共商合作,共谋发展。
中方会场
今年适逢中韩建交30周年,两国关系历经风雨洗礼,在诸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和尹锡悦总统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期间举行会晤,就双边关系发展达成系列重要共识,为中韩关系下一步发展指明方向。在此背景下,举办中韩媒体高层对话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开幕式上,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孙业礼通过视频致辞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方愿与韩方一道,以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为指引,重温建交初心,加强交流合作,推动中韩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为地区和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
韩方会场
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第一次官全炳极致辞
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第一次官全炳极表示,中韩关系已经迎来而立之年,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智慧的积累,双方的相互信赖和合作关系将走向更加成熟。
本次对话围绕“加强新兴产业合作,激发两国经贸发展新动能”和“媒体在促进两国友好关系中发挥的作用”等议题展开交流。与会代表在交流碰撞中凝聚共识,为中韩友谊贡献媒体力量。
拓展媒体合作,为两国关系友好发展凝聚广泛舆论共识
新闻媒体是中韩两国民众相互了解的重要窗口,也是两国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中韩关系站在新起点上,要充分重视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
中韩建交30年来,两国关系得到全面发展,尽管期间也出现了不少波折,但保持了合作导向的基调与稳定向前的大局。当前,中韩两国都处在各自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韩国也在今年3月实现政党轮替,正在尹锡悦总统领导下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国家而努力。
孙业礼表示,两国媒体要准确把握主流趋势,担负起责任和使命,聚焦双方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传播理性声音,消除误解,引导两国民众正确认识中韩关系,为两国关系发展营造舆论共识,汇聚更多正能量。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如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彼此之间既有关系好的时候也有关系不好的时候。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更能凸显媒体的价值所在。”全炳极指出,两国媒体需要下大力气,共同克服中韩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障碍。
21世纪汉中交流协会会长金汉圭发表致辞
韩国21世纪韩中交流协会会长金汉圭表示,去年和今年是中韩文化交流年,中韩关系迎来了飞跃发展的良好契机,两国媒体应尽起责任,共同推动中韩关系在各领域都更上一层楼。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致辞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指出,在中韩关系发展中,两国媒体在传播信息、增进互信、凝聚共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韩两国媒体应秉持和而不同的精神,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发掘东方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推动两国文明交流互鉴走深走实,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根基”。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担任中方上午场主持人
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国际传播发展中心主任陈实担任中方下午场主持人
中国驻韩大使邢海明作特别演讲
韩国驻华大使郑在浩作特别演讲
中国驻韩大使邢海明、韩国驻华大使郑在浩以视频形式发表特别演讲。邢海明表示,希望各位媒体朋友肩负起自身使命,秉持初心,立足大局,向中韩民众提供真实、全面、客观的报道,让中韩世代友好的声音传得更广更深更远。郑在浩也认为,两国媒体应该密切沟通、积极合作,通过准确、迅速的报道加强两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增强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
讲好新兴产业合作精彩故事,激发两国经贸发展新动能
建交30年来,两国经贸合作成果尤为丰硕,双边贸易额从1992年的50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3600亿美元。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共振,全球经济复苏放缓,世界经济格局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时期,中韩两国密切沟通与合作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要紧紧抓住新兴产业合作机遇,激发经贸发展新动能。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俞子荣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新兴产业稳步增长,为应对世界经济形势和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各国一方面积极探索新业态、新模式,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寻求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和国际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中韩两国经贸合作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俞子荣强调。
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副主任裴广江
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副主任裴广江表示,中韩都在培育新兴产业,双方可以在拓展传统领域合作潜力的同时,深化高技术制造,大数据、绿色经济等领域合作,继续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
“中韩两国在新兴产业领域加深互利共赢的合作将会进一步激发两国整体贸易潜力,推动中韩两国关系迈上新台阶。”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说,“中韩双方应该携手合作,积极推进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推动以RCEP为代表的区域合作不断前行,以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义。”
经济日报社国际部主任陈学慧
经济日报社国际部主任陈学慧表示,中韩两国都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及节能环保做出了很多有益尝试,形成了不少的利益交集,这种共同利益为中韩开展经贸合作提供了着力点。“探索新兴产业合作可以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二是‘碳中和’。”
SBS电视台报道部门本部长南相锡
SBS电视台报道部门本部长南相锡同样指出,“‘碳中和’及两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展开的合作,作为两国未来发展新动力有很大的优势。”
世宗律师事务所代表律师金斗植
对话过程中,多位韩国媒体代表指出,自今年5月以来,韩国连续两个季度对华贸易逆差,贸易结构的变化也十分显著,中韩间垂直型贸易结构正逐渐向水平型贸易结构转变,中韩之间的经济关系正逐渐从互补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世宗律师事务所代表律师金斗植认为,在此背景下,两国应该加强供应链合作,开辟新的合作之路。
韩国亚洲经济报社社长吴钟锡
“韩国经济很难与中国经济‘脱钩’发展,因此,要超越已经进入相互竞争格局的产业模式,探索两国能够互惠共赢的供应链合作的新转折点。”韩国亚洲经济报社社长吴钟锡说。
深化中韩经济关系,维护供应链合作安全、提升供应链合作水平符合中韩双方现实与长远利益,如何克服障碍,采取切实有效的合作措施,维护相互交织的供应链体系稳定运行,需要双方做出新的努力。
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李拯宇
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李拯宇指出,在中韩关系30年发展过程中,政治引领始终发挥着领航、掌舵的关键作用。“发展新兴产业合作是两国元首达成的政治共识。这样的政治引领下,中韩登高望远,提前布局新兴产业合作,共同开拓新领域,有助于双方在全球产业布局中占据先机,赋予中韩经贸合作新的动能。”
韩国日报评论委员李泰圭
中韩关系发展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两国间经贸合作也会面临挑战。对此,韩国日报评论委员李泰圭表示,中韩两国理应加深相互理解,找到能够把两国利益最大化、实现共赢的方法。
韩联社TV报道部门本部长秋承镐
“求同存异是重新给中韩两国关系注入活力的唯一方法,这一点无论是在两国建交初期还是现在都没有发生变化”,韩联社TV报道部门本部长秋承镐指出,在“求同”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两国在创业孵化方面的合作,在这方面韩国应积极向中国学习。
中国网副总编辑薛立胜
“两国主流媒体应该进一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秉持更高的格局和视野,以独特的视角、专业的眼光报道两国经贸往来及新兴产业合作等领域的发展变化,讲好中韩合作共赢的精彩故事,进而助推两国在各领域合作持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中国网副总编辑薛立胜提出建议。
增进民间友好感情,发挥媒体桥梁作用
中韩两国毗邻而居,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对话中,两国媒体高层回顾过往合作经历,共论未来合作方向。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主流媒体应积极发挥作用,引导两国民间感情向好发展。
香港亚洲周刊驻首尔特约记者、檀国大学教授金珍镐
香港亚洲周刊驻首尔特约记者、檀国大学教授金珍镐指出,当下,很多韩国知识分子不是通过中文新闻,而是通过西方媒体、英文新闻认识中国,因而对中国的看法会受国际负面报道影响。同样,中国媒体与西方媒体对韩国的报道也存在差异。对此他指出,两国媒体都应具备国际视野,“中韩两国要真正地实现民心相通,媒体应发挥过滤和桥梁的作用,充当映照对方的镜子。”
光明日报社国际部主任郭林
“要使中韩两国关系行稳致远,不仅需要双方经贸合作这样的硬支撑,也离不开人文交流这样的软助力。而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和塑造认知的重要载体,可以说是责无旁贷、大有可为。”光明日报社国际部主任郭林表示,要积极发挥双方主流媒体的自主性,加强中韩两国媒体间的深度合作。
韩民族日报总编白奇哲
韩民族日报总编白奇哲表示,面对朝鲜半岛日趋紧张的局势,媒体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两国媒体应该以设身处地的态度理解对方的立场,发挥睦邻友好与和平的先锋作用,进行更加频繁的交流和讨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非中心副主任孙景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非中心副主任孙景立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韩两国媒体要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打造沟通民心、夯实两国关系基础的桥梁纽带。两国媒体要摒弃冷战思维,强化文化交流,凝聚两国共识;要聚焦青年,夯实中韩关系未来的根基;同时要加强媒体往来,合力提升亚洲国家的国际话语权。
京乡新闻评论室室长李仲根说
对于网络民族主义盛行的问题,京乡新闻评论室室长李仲根说,“媒体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从多个角度出发,重视对客观事实的报道。”
中国青年报社编委曹林
“新冠疫情发生之后,中韩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减少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之下,媒体更应该坚持不偏不倚的立场,把真实的、完整的、立体的他国形象呈现在本国受众面前。”中国青年报社编委曹林表示,面对网络民族主义问题,作为主流媒体,应该坚守客观的新闻原则,引导民众理性地看待对方国家。
东亚日报评论部主任朴济均
东亚日报评论部主任朴济均指出,中美之间矛盾的激化和朝鲜半岛局势的恶化对中韩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中韩媒体首先要尊重彼此之间差异,了解媒体各自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充当两国政府和人民交流的桥梁。
近年来,多个民调数据显示,韩国民众厌华、反华情绪居于高位,年轻人的厌华情绪尤为高涨,与此同时,中国年轻人的厌韩情绪也不容忽视。这一现象引起多位发言嘉宾关注并表示担忧。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总编辑王众一
对此,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总编辑王众一表示,这些统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需要我们去反思,但其中更有“沉默的大多数”的迷茫未必反映在这些数据当中。“推动民心相通,夯实两国关系行稳致远的民意基础,两国媒体的责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大。我相信,全面客观报道,有效解疑释惑,调整民众心态失衡等有助于增进两国互信。”为此,需要加大中韩媒体人士之间的交流力度,在新闻媒体报道之外重视人文报道,同时重点做好两国青少年之间的民心相通。
中国日报社美国分社社长兼总编辑纪涛
中国日报社美国分社社长兼总编辑纪涛对此也表示,中韩媒体应该站在更高的全球视野上加强社会责任感,善用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作用,成为两国关系交往中的桥梁;应积极做好Z世代的传播工作,让Z世代成为两国关系的活力纽带。
韩联社编辑总局长曹彩姬
“我们的交流不能仅停留在高层,要进一步扩大交流层次,加强年轻人的文化交流,增加大学之间的学术交流。”韩联社编辑总局长曹彩姬说。
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陶光雄
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陶光雄提出建议,希望两国媒体能够进一步深化长效沟通机制,构建务实合作平台,并加强人才交流。
KBS电视台采访部主任金镇禹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现在是进一步改善两国关系的良好时机,两国媒体界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KBS电视台采访部主任金镇禹说。
环球时报社副总编辑孟宇红
环球时报社副总编辑孟宇红也表示,在疫情防控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恢复双方媒体面对面互访活动,加强两国青年媒体人之间的交流;应消除偏见,建立快速回应机制,推动两国大型民意调查机构就双方关注的话题进行调查,并适时在媒体上发布以及引导。
闭幕式上,裴广江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中韩媒体高层对话是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深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一个促进两国民心相通,为双边关系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重要平台。尽管两国关系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分歧,两国合作还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干扰,但只要我们真诚相待,平等交流,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中央日报大记者李夏庆
“中韩两国之间的建交与合作成为世界上国与国之间合作的重要典范。”中央日报大记者李夏庆说,当前中韩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和而不同”,谋求和谐发展,而且要承认彼此的差异。在急剧变化的国际格局之下,当前中韩两国之间比任何时候都有必要加强战略方面的沟通。“与注重实用的政治、经济相比,文化交流可以更加打动人心,而且能够进行更加真诚的交流。”“文化是可以共享的对象,而且有必要进行彼此的融合,中韩之间有必要树立、挖掘和创造新的亚洲价值。”
(撰文:王云月)
(供图: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韩国21世纪韩中交流协会)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