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结束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曼谷会见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中日双方就稳定和发展双边关系达成五点共识。在共识基础之上,如何推动后疫情时代的中日关系进一步相向而行成为中日关系学者近期热议的话题。
研讨会上中日学者回答听众问题
场内观众提问
11月25日下午,由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一带一路日本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国际亚洲共同体学会、继承和发展村山首相谈话会等机构协办的“中共二十大后的中国与中日关系”在日智库学者研讨会在东京明治大学举办。
听众取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之治的关键词》《人民中国》等书籍杂志
名古屋外国语大学名誉教授川村范行、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前所长高桥五郎、日本西格玛资本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田代秀敏、日中友好会馆中方代表理事黄星原应邀出席并作演讲报告。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此次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共有约100名听众与会。研讨会当天,主办方还为来宾、听众精心准备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三卷中日文版,第四卷中英文版)《中国之治的关键词》《人民中国》等了解现代中国内政外交的赠书、赠刊。
小林尚朗做开场致辞
明治大学商学部教授小林尚朗作为特约嘉宾在题为《寻求亚洲共识》的开场演讲中表示,日本学者在研究亚洲经济时,往往会从地理角度切入分析,我想如何共建“共生”的亚洲是一个新的角度。在研究亚洲经济的过程中,我感到新自由主义下的通商政策、开发政策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资本的自由并没有给大众带来普惠利益。亚洲的国家充满多样性,在各国自由选择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彼此协作,共同繁荣,这才是亚洲需要的经济合作机制。
田代秀敏在演讲中解读中国经济对于日本的重要性
田代秀敏在演讲报告中回顾了过去50年间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他表示,过去十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民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数字化经济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功。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日本商品、产品在中国找到了广大的市场。近年来,半导体、汽车、智能手机、自动数据处理器等拥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已成为日中贸易的主流。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PPP)换算,去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分别达到日本的4.87倍和美国的1.24倍。中国市场正成为日本经济的生命线。对于近年热炒的所谓经济“脱钩论”,他指出,与中国“脱钩”才是今后日本经济安全保障面临的最大威胁。
川村范行解读中日关系
川村范行表示,在刚结束的二十国集团首脑峰会以及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中方明确释放了改善中美关系与中日关系的信号。他认为,中共二十大后,中国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将团结一致,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奋进。日本应正视与认清中国的发展方向。他指出,此次日中领导人曼谷会晤是改善两国关系的良机,日本政府要抓住机遇,积极推动与中国、美国、东盟等国家的政府层面外交、政党交流、民间交流、经济合作,并为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贡献。
高桥五郎解读中国经济走向
高桥五郎以中国经济走向为主题,对中国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分析解读。他认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个巨大经济圈构想在国际社会得到了广泛认同,今后影响力还将进一步提升。同时人民币不断走向国际化,正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优势。关于中日合作,高桥五郎对当前日中技术交流中断的现状表达了担忧,同时期待中国未来对稳定的日本市场加大投资。
黄星原解读二十大后的中国外交政策
黄星原在演讲中就“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介绍。他认为,为更好地向日本社会介绍中共二十大,日本媒体应聚焦二十大报告以及相关文件决议本身。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与以往通过战争掠夺实现现代化属于不同路径,它是对通过“小屋高墙”制造危机,从而维护霸权行为的彻底否定。他表示,中共二十大为世界和平提供了新机遇,为中日关系的改善提供了新动能。中国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第二个百年目标,不仅需要自身努力、政局稳定以及政策延续,还需要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中国重视日本的正面积极作用,珍惜中日关系的良性互动,希望与日方一道,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
西园寺一晃在研讨会推介《中国之治的关键词》
听众阅读本书
研讨会上,东日本国际大学客座教授西园寺一晃还就《中国之治的关键词》一书进行了说明。他表示,在日中邦交正化50周年之际,很荣幸担任该书主编。他介绍,该书收录了《人民中国》过去几年所刊载的众多日本有识之士关于中国的许多真知灼见与研究成果,堪称是对中国领导人思想哲学、中国发展内在逻辑的具体阐释与注解。他希望有更多日本民众读到这本书,了解邻国真实的发展面貌。
(文:吴文钦 王朝阳)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