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专家:须创造有利条件让经济尽快回到合理增长区间

发布时间:2022-11-29 13:06:22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记者 张利娟)“2022年,中国经济面临超预期冲击,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必须创造有利条件,让中国经济尽快回到合理增长区间。”在11月26日举办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年度论坛上,多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大调整中温和复苏的中国宏观经济”纷纷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至今,我国经济平均增速持续低于潜在增长率。当前需及时扭转这一态势,使经济增长重回合理区间。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在百年变局中站稳脚跟的关键。要实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从2020年起第一个五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速应争取达到5.5%,第二个五年5%,第三个五年4.5%。在此情况下,未来五年特别是2023年,推动经济增长重回合理区间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居民消费、房地产和平台经济是当前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三个关键点,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更有效、更有力度的政策措施。”杨伟民说。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认为,最近优化防疫政策20条、房地产金融16条、推动平台经济发展等政策出台落地,有利的因素正在增加,建议明年政府应提出不低于5%的增长目标。如果明年上半年能够摆脱疫情冲击的影响,各项稳增长措施落实到位,尤其是改革开放加大力度,稳预期、稳信心见到成效,实际增速还可能更高一些。因为今年基数低,所以应力争今明两年平均增速达到5%左右。

在刘世锦看来,当前货币供应量不缺,市场流动性不存在不足的问题,关键是实际需求不足。近期,中国已推出多项政策措施稳经济,如宣布12月5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提出包括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等六个方面的16条措施等。刘世锦称,随着相关政策出台,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利条件正在增加。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中国社科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表示,明年的宏观政策的配置,要把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高度做好宏观政策的配置。其中有几个基本问题要加以明确。一是宏观政策需要做成本效益分析,特别是财政政策需要做成本效益分析。二是要以底线思维推演明年财政收支预算和政策的安排,统筹做好跨年的政策接续。三是财政安全是最具底线的安全,是所有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财政安全绝对不能出任何问题,要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守护好财政安全。四是面对“三重压力”,特别是预期转弱的压力,要坚持改革行动和政策安排并重,而且要以改革为主。五是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在牢牢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宏观政策配置熨平宏观经济的波动,为发展创造稳定、安全、可预期的良好环境,形成全面可靠的发展安全保障体系。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建议,扩大消费除了着眼于总量,还应针对消费出现的一些新短板对症下药。此外,针对投资如何“扬长避短”也应设计相应方案。以新思路找到并实施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的项目,如增加对保障性住房的投资,或将取得更好效果。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表示,今年以来,中央层面多次强调要稳增长,提升政策力度。从政策层面看,导向是非常清楚的。但从实际看,稳增长政策的效果趋弱,效率走低。

围绕破解当前的问题,毛振华建议,一要持续优化调整防控政策,严防层层加码;二要提升经济建设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三要进一步理顺财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四要需求端发力,提升消费能力;五要深化供给侧改革,将供给侧改革与扩大内需有机结合;六是避免房地产政策“硬着陆”。毛振华表示,当务之急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好的氛围,发展经济、重视经济、回到经济发展中,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升全社会的信心。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当天发布的报告预测,在制造业内生动力持续、消费回暖等利好因素带动下,明年中国经济将实现温和复苏。分季度看,由于今年二季度异常的水平值,剔除掉明年二季度可能存在的低基数原因,2023年全年将呈现各季度增速逐渐加快的态势,中国经济将进一步进入到新发展格局加速落地期。

报告同时建议,明年可进一步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以积极的总量宏观政策对冲下行因素,财政赤字率设定在3%为宜,货币政策宜稳健偏宽松,并进一步提供系统性破解房地产和中小企业困境的方案,将中国经济加速引入新发展格局。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