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国家“走出去”战略,助力北京和新加坡两地文化企业进一步加强了解、密切联系,积极把握双方合作新机遇,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11月28日,由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北京服务贸易协会联合主办的北京—新加坡文化经贸合作交流会在北京和新加坡连线举行。会上,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主席许宁宁作了题为《中新文化经贸合作展望》的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中新文化经贸合作展望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主席 许宁宁
文化在经贸活动中往往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中国与新加坡经贸合作紧密,近些年来,文化产业合作不断提质升级和结构优化,为两国友好关系注入着活力、在两国合作发展中彰显着韧性作用。
文化经贸合作发展得益于两国领导人引领,政府部门积极推进,非政府组织、商会等广泛参与,得益于两国发展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的强力需要,历史悠久的传统友谊形成的深厚社会基础,得益于中新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共建“一带一路”,两国《关于建立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的实施。1996年,两国文化部签署了《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2006年,两国政府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
当前,中国是新加坡第一大货物贸易伙伴、第三大服务贸易国。今年1—10月份,中新贸易额同比增长了21.3%。自2013年起连续9年新加坡是中国的最大外资来源国。目前,新加坡已成为中资企业“走出去”开展贸易投资合作的首选目的地之一。
中新两国共同实施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天津生态城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3个政府间合作项目是新加坡参与中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平台。这三大合作项目从筹备、建立到完善的过程,是两国政府推动经贸合作不断上新台阶的真实写照,是两国与时俱进合作的产物。
现就进一步增进中新文化经贸合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应落实领导人倡议和政府正在实施的共识,构建示范效应。2021年11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做了题为“命运与共 共建家园”的讲话,其中提出双方共建友好家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用好地区多元文化特色和优势,继续推进文化、旅游等领域交流,使双方民众更加相知、相亲、相融。
今年1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曼谷成功举行了会晤,会晤彰显了中新关系的战略性、前瞻性和示范性。习近平指出,要让“高质量”成为中新合作的鲜明标识。
今年11月11日,李克强总理在第25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讲话中表示,双方人文交流纽带日益牢固,人文交流为共同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当天,李克强总理在会见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时表示,中方愿同新方密切高层交往和各层级交流,深化重点领域务实合作,提升双方合作水平。
对此,我们应充分意识到两国文化产业交流合作有益于共同应对严峻国际形势挑战,共同抓住市场开放带来的发展机遇,应将两国文化产业合作按高质量标准推进。
二是在中新自由贸易协定升级实施中,中国北京与新加坡应利用市场开放在文化产业交流合作领域先行领先。今年8月,中国商务部与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举行了自贸协定升级后续第四轮谈判首席谈判代表会议,取得了积极进展。双方正在商议全面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三是中国北京与新加坡的文化、经贸等部门应共同制定内容丰富的交流合作计划。着力推进文化艺术、文化旅游、文化遗产等领域合作,尤其是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赋能双方文化产业合作发展。
四是建立中国北京与新加坡文化产业合作机制,提升文化产业合作水平。以合作机制带动扩大信息沟通和合作渠道。应扩大包括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新加坡“通商中国”、北京服务贸易协会、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新加坡香港商会在内的机构的作用,凝聚、协调创新文化企业参与合作。北京-新加坡文化产业交流对接活动可常年举办。
五是注重文化品牌建设。中新企业应通过文化产品的开发,树立强烈影响效果的文化形象,优势互补打造内涵丰富、充满感染力的文化产业品牌。
六是落实好北京市正在实施的《把握RCEP机遇 助推“两区”高水平发展行动方案》。这一行动方案提出,鼓励北京市文化类企业开展影视剧、出版物等服务贸易,强化与RCEP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借助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中国(北京)国际视听大会等,搭建“走出去”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北京“两区”是指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新加坡是RCEP区域开放合作的积极推动国家。中国北京与新加坡应将成为RCEP区域文化产业合作典范来予以打造。
常言道,事在人为。人文交流合作是中新关系发展的源头活水,对于增进两国友好关系意义重大。两国文化经贸合作前景可期,北京—新加坡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大。作为中国与东盟对话合作机制的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由15国工商界组成的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愿与各有关方共同推进中新文化经贸发展。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