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刘作丽:北京与新加坡文化经贸合作前景广阔

发布时间:2022-11-29 16:30:30 来源:中国报道

为深入推进国家“走出去”战略,助力北京和新加坡两地文化企业进一步加强了解、密切联系,积极把握双方合作新机遇,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11月28日,由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北京服务贸易协会联合主办的北京—新加坡文化经贸合作交流会在北京和新加坡连线举行。会上,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北京市发展改革政策研究中心)战略规划所所长刘作丽作了题为《北京新加坡文化贸易与投资现状及支持政策》的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北京新加坡文化贸易与投资现状及支持政策

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北京市发展改革政策研究中心)战略规划所所长 刘作丽

结合本次活动主题,就北京与新加坡经贸合作的相关情况和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交流分享,希望各位投资者持续关注北京的发展,在北京拓展互利合作空间,汇聚合力,实现共赢!

一、北京开放型经济稳中提质

一直以来,北京坚持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国际交往中心功能,以高水平开放助推高质量发展,在开放合作中与全球伙伴实现共赢,成效显著。2021年,北京经济规模突破4万亿,科尔尼、GaWC等全球权威的城市综合排名以及金融、科技等专项排名稳步上升,入选《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连续10年位居世界城市榜首。近年来,北京更是紧抓“两区”建设契机,抓统筹、促协同、推项目、提效能,深入探索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开放新模式,扎实推动开放型经济稳中提质。

(一)利用外资稳步增长

2021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56亿美元,约占全国的8.3%;今年截至到9月份,已经达到170亿美元,总体上保持稳步增长。从投向看,两区开放政策效果显著,外资主要投向服务业领域、占9成以上,尤其是投向具有显著优势的科技、信息、商务、金融等几个重点领域、占8成以上;外资向自贸试验区集聚态势也很明显,自贸片区以千分之七的面积吸引了全市近三成的外资企业增量。从来源看,以港资为主、占7成以上。2021年新加坡在京新设企业60家,实际外资4亿美元、约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2.6%,投资主要涉及商务、科技、批零等领域;历史数据显示,新加坡投资额排在各来源地的7-8位,近十多年呈现“N型”走势,近年来增长态势较好,但尚未恢复至2016年的高点5.4亿美元。

(二)对外贸易波动上升

全市外贸发展态势良好,结构持续优化。从商品贸易看,近年来贸易额在波动中上升,2021年达4710.2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15.4%,排名前五的为美国(9.9%)、澳大利亚(6.3%)、德国(6%)、沙特阿拉伯(5.1%)、俄罗斯联邦(4.4%)。新加坡排在第15位,贸易额82.2亿美元,约占全市的1.8%,较2018年的125亿、占全市3%的高点尚有差距。从服务贸易看,北京服务贸易全国优势显著,2021年全市服务贸易额为1385.1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了38.5%,高于同期货物贸易增长23.1个百分点;占对外贸易的比重为22.7%,高于全国10.8个百分点;占全国服务贸易的比重为17%,排在全国城市第二位。其中,文化贸易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速,增长态势好,伴随RCEP等落地生效,两地在文化贸易领域的合作潜力较大。

(三)跨境投资保持平稳

跨境投资方面,高精尖服务业投资较为活跃,和引进外资一样,也是科技、信息、商务等领域较为活跃,这也是与北京的资源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相吻合的。资金主要投向了中国香港、俄罗斯、美国、刚果金等国家和地区,对新加坡的投资态势也是持续向好。疫情及百年大变局下,新加坡充分利用自身“联结东西”的独特地位,加速了总部、创新型企业、优质资本、高端人才等全球高端要素集聚,实现了逆势增长,今年前三季度GDP分别增长3.4%、4.4%、4.4%,数据十分亮眼。在此背景下,出身北京的字节跳动、中国科兴等企业也都纷纷加大在新投资力度或者展示出了浓厚的投资意向。

总体而言,目前北京和新加坡之间的经贸联系有着较好的基础,实际投资约占全市的2.6%,商品贸易约占全市的1.8%,但仍需深化、合作空间尚需挖掘、潜力尚待释放。其中,文化及其相关领域未来的合作值得期待。

二、“两区”建设释放红利,拉开北京“区域+产业+要素”对外开放新格局

在两年前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宣布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区(简称服开区),建设北京自贸试验区(简称自贸区)。服开区覆盖北京全市域,自贸区包含科技创新片区、高端产业片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3片区7组团,共119.68平方公里;同时,北京还拥有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北京大兴)9.97平方公里;所以我们讲的两区是一个叠加的概念,是119.68+9.97+全市域。

(一)构建全方位开放政策体系

“两区”建设是北京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大战略机遇,是北京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五子”当中的关键“一子”。建设两年来,以“17个区域+9大领域+4大要素”为主要着力点,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政策体系和创新实践,致力于推动形成“区域+产业+要素”的全方位开放体系。

从政策体系看:国家层面,有国务院批复的两区方案,国家有关部委制定的配套文件和支持举措。全市层面,围绕科技创新、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绿色金融全产业链开放,人才、知识产权、国际收支便利、贸易投资便利等全环节改革,研究制定了10个改革行动方案;同时,聚焦重点领域、小而美产业开展政策会诊,及时打通企业行业发展中的痛点和堵点问题。区级层面,针对两区建设重点任务和主导产业发展,细化任务目标,出台促进措施。后续,北京还将推出“两区”建设2.0版方案,持续推出含金量高政策,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的制度体系。

从创新实践看:北京“两区”建设两年来,国务院批复的251项任务,已落地实施242项,推出近70项首创性或突破性政策,例如高新技术企业“报备即批准”、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等。140多个标志性项目和功能性平台落地,比如建设全国自愿减排碳交易中心、自贸试验区“新型国际贸易服务平台”、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等。北京不仅使用全国版和自贸区版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还通过“两区”政策在一些领域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如,率先取消外商投资性公司有关条件限制,取消在中国投资企业数量的限制,投资总额的要求也由4亿美元降至2亿美元;允许外国专利代理机构来京设立常驻代表机构,从事相关业务;允许外资机构全面参与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允许外资银行作为证券投资基金的托管资格银行等。

(二)建立线上线下综合服务体系

一是推出“投资北京地图”数字服务平台。为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的新方式,推出了“投资北京地图”服务,集成了全市投资领域的政策、空间和服务资源,建立了跨市区层级、跨行政区域的运行机制,努力为外资企业提供“24小时不间断”空间信息权威、投资政策精准、用户体验友好、选址推介智能的线上投资服务。这也是北京市实施智慧政务服务的新探索,各位投资者可通过map.invest.beijing.gov.cn进行访问。

二是开发了“两区”政策导航平台。为了保障政策出得好、落得下、用得上,运用政策标注、语义解析、领域词库、智能推荐等手段,研究开发了“两区”政策导航平台,解决“专项政策找不到、找到政策读不懂、读懂政策不会用”等问题,目前该系统已在“两区”官网“开放北京”上线试运营,各位投资者可通过http://open.beijing.gov.cn进行访问。

三是不断提升便利化水平。工作方面,确定了110项“含金量较高”的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并对目录人才提供多项人才便利服务,比如,办理工作许可业务时,不受学历、学位、工作经历限制;办理出入境业务时,可办理有效期5年内的多次签证或居留许可;实行外国人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一窗受理、两证联办”等;对急需紧缺目录,还制定了职称评价、人才引进等更加精准的升级礼包服务。生活方面,正在建设8个国际人才社区,打造国际化温馨舒适的环境;允许中小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接收外籍人员子女入学,并新增设了数十所国际学校;在8家试点医院探索开展国际医疗保险实时结算;推动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便利化应用,在华永久居留身份证基本上等同于中国居民身份证功能。另外,还有专门面向外籍人士提供信息服务的“易北京”客户端。

三、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与新加坡文化经贸合作前景广阔

上月刚刚闭幕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文脉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富集、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旺盛。近年来,北京牢牢把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要求,坚持守正创新、活化利用,推动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不断焕发活力与生机,努力推动首都文化资源优势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首都“高精尖”产业格局的强劲引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0%。

(一)历史文化金名片更加闪亮

牢记“老城不能再拆了,以北京中轴线申遗带动老城整体保护,修复历史肌理,保留传统文化。以国家文化公园牵引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建设,大运河京冀段全线通航,400公里“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主线亮相,三山五园山水人文交相辉映,用一条条魅力走廊串联起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的人文城市和美丽乡村。

(二)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迸发涌流

推出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文化作品,支持实体书店转型升级,支持社会力量办博物馆,打造书香北京、博物馆之城。推进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促进数字阅读、网络视听、电子竞技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首钢科幻产业集聚区等焕发活力。成为全球唯一“双奥之城”,长城、二十四节气、“冰墩墩”、“雪容融”等文化标识和创意形象在冬奥期间传遍世界。文博会、科博会、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国戏曲文化周、北京国际摄影周、时装周等文化节会,带动北京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三)文化贸易步伐加快

进一步放开审批许可,外商投资者可以在特定园区独资设立演出经纪机构,美国龙之传奇娱乐有限公司成为首个在京设立分支机构的外国演出经纪公司。环球影城主题公园正式开园,成为文化消费新地标。王府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批免税品经营资质,获得经营免税品零售业务资质。文化贸易走向世界步伐加快,培育了四达时代集团、华韵尚德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北京和新加坡同处华人圈、同为RCEP成员国、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投资、文化贸易领域都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未来必将能围绕历史文脉传承、文化创新创造等务实深化合作、释放潜力。

四、依托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用好“两区”政策,推动京新两地文化经贸合作提速扩容

我理解,所谓“文化”,就是以文化人、以文载道,今天的“文化”早就不是诗词歌赋和名胜古迹就能够概括的了,它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兴则产业兴、城市兴,有了文化加持,很多行业才能做大做强、做出品质、做得长久,文化产业本身也才能够与时俱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牢牢抓住“文化”这个关键变量,促进双方深度合作

持续办好联通世界感知北京新加坡站系列活动,积极推动双方政策沟通、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等方面务实合作,在文脉传承、文化创新、满足居民文化消费等方面探索推出实施一批利长远、小而美的项目。比如,推动“双奥遗产”可持续利用,继续奏响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协奏曲”,不断把奥运遗产转化为中华文化创新发展、走向世界的新动能;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促进数字阅读、网络视听、电子竞技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体育、旅游、电商等产业跨界融合,培育新型业态,催生新的增长点,共同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发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平台作用,通过举办旅游峰会、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等强化两地合作交流。

(二)把握发展机遇期,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两个市场是指两地市场及区域辐射市场,两种资源是指两地资源及带动国际资源。首先看市场空间,北京2200万常住居民加上新加坡540多万人口,本身就是巨大的消费市场,两地消费又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可以进一步辐射到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覆盖人口将超过22亿,经济体量占全球的近3成。其次是资源情况,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文化产业优势明显,新闻信息服务业实现收入占全国一半以上,影片产量占全国近一半,版权登记数量占全国四成,创意设计服务业收入和广告经营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文化产业并购规模占全国三成以上,文化领域独角兽企业占全国一半以上。新加坡优势在于多元文化交融和国际企业云集,仅跨国公司分支机构数就超过7千家,是当之无愧的跨国企业入驻亚洲的首选之城,不仅电子、生物医药、精密工程、石油化工等传统高端制造业继续保持优势,近年来在科技金融、财富管理、旅游会展、高端医疗、国际教育等“大文化”领域持续发力,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下一步,双方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及所长,依托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构建更加紧密联系,如探索组建文化产品和服务合作联盟、建立对外文化贸易企业库和合作项目清单,精准对接需求,加快推动北京企业走向国际、新加坡企业进入中国。

(三)由点带面,实现由文化合作向全方位合作升级

推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交流合作机制,务实推动两地经贸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在高水平开放合作中实现共赢。一是探索建设中新产业合作园。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和中德经济技术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经验表明,通过产业合作园的建设可以有效促进要素集聚、产业聚集。新加坡与苏州、天津、重庆等国内城市的合作同样能够证明。双方可以梳理总结两地合作园区建设的相关经验,谋划建设中新产业合作园,积极布局优势产业、未来产业等。二是畅通合作渠道拓宽合作领域。依托行业协会、商会及重点企业,深化多元化交流合作、推动多领域合作,比如,探索亦国投、中发展与淡马锡在国企改造、未来产业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推动北交所与新交所交流互动,探索在中概股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双枢纽”与樟宜机场在出入境管理、自贸区建设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支持双方共建科技研发平台、开展高端人才联合培养等。同时,提高各类民间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两市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的积极性,增强两地合作的厚度。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