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朴在贤(韩国环境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代表处所长)
12月7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将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值得关注的是缔约方各国将达成“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2年通过,该公约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为目的,每两年举办一次。
2021年10月,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闭幕。会议通过了包含17项承诺的“昆明宣言”,承诺加快并加强制定、更新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加强和建立有效的保护地体系,积极完善全球环境法律框架等。
在COP15第一阶段会议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根据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预测数据,到2030年,全球每年用于生物多样性的资金需求约为7110亿美元。但目前相关领域的年度资金投入仅为1430亿美元,仍处于紧缺状态。中国以实际行动支持发展中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期待此举成为国际社会乃至全球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积极信号。
另外,此次中共二十大报告也提到了“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表示中国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在于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平衡的一张安全网,即通过自净作用相互依存,实现生态系统协调发展。2022版《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收录动物部分68172个,植物部分46725个。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利用这些植物资源,高质量建设了一批公园。
特别是城市公园,那是人们在忙碌日常生活中放松休息的场所,是与家人创造美好记忆的休闲空间,还是一处具有净化大气污染功能的地方。可以说,这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获得的福利。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介绍,北京共有169处公园风景区。在北京,大部分公园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些公园兼具视觉美感和生态学功能。
笔者认为,中国在国内外有关生态环保所作出的努力,将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同时,也希望国际社会可以构建绿色丝绸之路,成为人类持续发展的“生命纽带”。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