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展望中日关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释放三大信号

发布时间:2022-12-15 16:42:36 来源:中国报道

第十八届“北京-东京论坛”日方组织委员会委员长武藤敏郎代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贺辞

由中国国际传播集团与日本言论NPO共同举办的第十八届“北京-东京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于12月8日圆满闭幕。

本届论坛精彩纷呈,成果丰硕。论坛闭幕招待会上,除了《第十八届“北京-东京论坛”和平合作宣言》(以下简称“和平合作宣言”)以外,另一亮点当属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给论坛闭幕招待会发来的书面贺辞。

岸田本人对论坛并不陌生。他曾于2014年和2016年以日本外相身份出席第十届和第十二届论坛开幕式,2020年以日本众议院议员身份参与第十六届论坛全体会议的讨论。作为“亲历者”,他高度肯定论坛“为推动日中关系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

2020年,岸田文雄(左二)在东京分会场参与第十六届论坛全体会议的讨论(摄影:王朝阳/人民中国)

贺辞开篇处,岸田再次强调在11月中旬举行的中日首脑曼谷会晤上,同中方最高领导人“就构筑建设性、稳定的日中关系保持密切沟通达成一致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曼谷会晤上双方达成的五点重要共识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为今年论坛顺利召开,进而达成“和平合作宣言”创造了先决条件,奠定了框架基础。

2022年11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泰国曼谷会见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图源:新华社)

贺辞全文并不长,翻译成中文共计439字,其中分别3次提及“和平”与“对话”。笔者认为,这两个关键词至少释放了三个信号。

信号一,回应“民意”。

第一个“和平”出现在关于今年论坛民意调查结果的表述中。岸田谈道:“言论NPO与中国国际传播集团共同实施的民意调查显示,两国多数民众对亚洲地区的和平抱有强烈愿望。”

这愿望有多“强烈”呢?民意调查数据很直观:78.3%的中国受访者和57.6%的日本受访者支持中日两国在双边及亚洲地区事务上进行合作,认为和平(中方64.3%、日方55.1%)和合作发展(中方51.0%、日方31.0%)是中日最应共同实现的目标和理念。

如果说第一个“和平”是对两国民意的分析与把脉,那么第二个“和平”则可理解为岸田代表日本政府做出的官方表态。他明确表示:“我觉得当今国际局势动荡多变,日中两国应携手维护世界和平。”

信号二,明确“初心”。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在各种纪念活动场合,中日各界有识之士的一大共识是两国应抓住50周年重要节点,“不忘初心”“重温初心”。

那么,岸田政府理解的“初心”是什么?岸田本人用第三个“和平”给出了答案。他说道:“50年来,两国先辈们誓言共同担负起努力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责任。”

同时他还赞赏与肯定此次论坛发表的“和平合作宣言”是两国民间发出的“强有力的声音”。

信号三,重视“对话”。

岸田首先就处理两国悬而未决的课题与问题方面,指出“政府间对话非常必要”,进而肯定论坛所开展的“民间对话很有意义”,最后针对两国共同担负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责任,他主张“必须面向亚洲的未来,不断推进对话”。

此前,曼谷会晤五点重要共识涵盖了中日政治、经济、人文、安全保障等各领域的交流。一言以蔽之,就是两国要加强各领域的对话,而非对抗。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岸田先后通过首脑会晤与民间交流平台,高频率地表达了加强与中方对话的意愿。从中可看出日方领导人至少在言论上已表明了与中方相向而行的愿望。

日方领导人给出的信号是明确的,但中日关系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12月6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就日本着手将军费提高至接近俄罗斯的水平表达关切(图源:外交部)

纵观2022年全年,中日围绕领土、人权、台湾、安保等新老问题你来我往多个回合。就在最近,中国驻日使馆发言人就日本自民党(执政党)高层窜访中国台湾地区再次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过去十多年,中日关系总是前进一步,后退半步,时而后退两步不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关乎核心原则问题方面,日方时而表现出的言行不一。

对话是重塑两国关系的第一步。讲信义,守共识,把双方对话的成果真正落到实处,将是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的必由之路。

明年中日将迎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刚结束的“北京-东京论坛”通过发表“和平合作宣言”,既奉献了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压轴之作,同时也从民间交流层面为明年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迈出了颇具分量的一步。

时不我待。期待在中日首脑会晤达成五点重要共识的基础上,在两国民间有识之士发出的“和平合作宣言”的感召下,新的一年,中日各界抓住45周年重要节点,凝聚更多合作共识,继续为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贡献智慧与力量。

(文/吴文钦)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