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记者 张利娟)12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和经济学院主办了以“重启中国经济”为主题的2022年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年度论坛。
论坛第一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守英主持,多位专家围绕“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开精彩发言。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预测明年GDP增速大概是5.5%,走势是“前高后低、再微升”,四五月份是高点,八九月份是低点,全年呈N形走势。刘世锦认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都要围绕需求结构的变化进行。第一,消费从生存性消费转向医疗、交通、通讯等发展型消费。发展型消费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直接相关,主要服务于人力资本提升。现阶段近3亿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对消费增长和人力资本提升影响非常大,是下一步扩内需的重点。第二,在投资方面,服务业投资正在取代房地产投资,从制造业、基建和房地产投资这“老三驾马车”,转变向“新三驾马车”。第三,出口呈现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比重上升的态势。
根据需求侧发生的变化,刘世锦提出,扩大内需重心是投资转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人力资本提升,增加发展型消费。和需求特点相适应,发展型需求、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聚集效应、出口升级和数字化绿色化赋能形成未来五大新增长点。为了让这些新增长点发挥出来,要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真正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打破事实上存在的不利于公平竞争的潜规则;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使市场参与者有现实获得感和法律保障。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认为,明年整个疫情变化的状况和对经济的冲击,可能有超预期的因素。明年的政策设计比预期更复杂。复杂性来自于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存在着经济政策的空档期;外需和内需的回落原因多元,并非疫情一种因素;预期持续低迷的原因多元。2023年的政策设计要聚焦主要矛盾。首选要面对疫情保持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其次要以实质性的政策推动预期的调整,最后要聚焦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上。由于潜在经济增速可能由于疫情回落,短期内也难以完全恢复到潜在增速,我国要以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经济复苏的基础全面夯实作为目标,建议明年经济目标设定为5%~6%的区间。2023年在面临一系列风险的同时,依然有一系列的战略机遇,对中国经济可以审慎乐观。
论坛第二单元由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于泽主持,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宏观经济热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认为,当前经济面临多重不确定性风险。外循环受到抑制,国内疫情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仍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企业、居民和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衰退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上升。为应对不确定性风险的挑战,需要适当提高赤字率。刘尚希认为,需要拓宽关于赤字率3%、负债率60%是国际警戒线的传统观念。财政风险和财政可持续性的必要条件不是赤字率的高低和债务规模的大小,而是需要整体地、动态地看问题,看赤字、债务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形成良性循环的关系。
刘尚希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应切入内需战略。扩大内需包括了扩大当前的,或者说是短期的内需,也包括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扩大中长期的内需。在扩大内需中,要扩大视野,把当前的问题放到长期的分析框架当中,避免目标短期化,系统任务碎片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指出,2022年消费遭受了比较大的超预期冲击,复苏和恢复进程十分曲折。但同时,消费也存在亮点,例如价格比较平稳、汽车置换和升级动能非常强劲等。在王微看来,短期和中长期压力叠加产生困扰消费复苏的五大因素:大量的企业、市场主体经营活动减弱和对外交往中的障碍,使得集团消费和外来消费不足;服务消费面临供需两侧压力;大型城市和城市群对消费的带动能力减弱;受到房地产市场下行和老百姓收入预期下降的影响,居住类消费增速下台阶;居民的消费意愿、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都面临着非常大的冲击。
王微认为,我国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发展前景广阔。在提质、升级、扩容、创新、分化中出现了很多新趋势。2023年中国消费的增长既有非常有利因素,包括政策、中长期结构性因素促进消费潜能的释放,也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2023年要有一些重大政策的出台,强调稳大头,促创新,优环境,重改革。稳大头,要抓住消费的重中之重来发力,重改革要建立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放松限制,让居民能有更强自主消费能力,促进服务业发展带动消费。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认为,疫情冲击和房地产成为今年经济下行的重要原因。明年的消费将有强劲的复苏,但不能预期过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守英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防收缩。一方面是疫情带来的收缩,另一方面世界史的规律是经济发展都有从高增长转向防收缩的过程。我国目前是一种转轨,直指已有模式的四大特征,包括地方政府、土地抵押、住房政策、土地供应,带来原来模式的中断。目前,我们在对这种中断进行修复。未来,疫后经济工作需要有重启和转型两个方面。在重启经济中,一是畅通疫情和疫情之前就存在的国民经济循环堵点,二是恢复市场的活力,三是恢复市场主体的信心,四是在经济重启的中,要注意经济秩序和安全。
论坛第三单元由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于泽主持,专家学者围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提振市场信心”展开深入讨论。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认为,目前阶段讨论“两个毫不动摇”,非常有针对性,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明年要更好地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通过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特别是改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信心,把市场主体的活力激发出来,才能使得经济回稳向好更有基础和依托。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钟正生建议明年增速目标至少设在5%左右,辅之以可持续的财政货币支持,赤字率提高到3%以上,保证广义财政支持力度不缩减,社融增速目标10%左右,保证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缩减;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点从减税降费转向支出,除了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和养老服务等消费外,还可以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向特定群体发放更大规模的消费券;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尽快落到实处,发挥榜样的力量;房地产纾困当中考虑有条件“赎买”,例如收购楼盘作为保障性住房交付,加大对民营房地产企业融资支持力度。第五,稳定供应链和产业链。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