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秀萍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这是对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在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诠释了中国发展道路和方向,展示了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也为我们在对外交往中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公共关系工作实效,提供了原创性理论和实践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对外交往中,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努力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内在统一,有针对性地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
首先,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党坚定不移地将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处处体现人民至上、公平正义等理念,彰显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展示党的一切努力和追求,归根结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针对部分西方舆论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误读误解,以及试图将党和人民隔离开来的污蔑攻击,我们要通过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结合中华民族实现了小康这一千年梦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讲好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我们要兼顾整体性和个体性,用更加鲜活生动的素材,展示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显著提升。要把握宏观叙事和微观切入,通过展现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外界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国之治”的关键和密码。
其次,要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性。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式现代化将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现实的基本国情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也不可能照搬任何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模式。我们必须依据国情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正是基于这种自主性,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核心要义在于根据本国国情自主选择发展道路。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向全球灌输“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只有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的错误认知。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和系统理论打破了这种迷思。中国式现代化摒弃西方对外殖民扩张掠夺的老路,走的是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正道,是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伟大创举。正如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所说,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开辟了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路。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性,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对外交往中,我们要更加旗帜鲜明地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鼓励和支持各国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持续增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思想穿透力和道义感召力。
第三,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性。当今世界已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从新冠肺炎疫情到乌克兰危机、从欧洲能源危机到全球经济衰退风险,深刻影响着地球村每个国家甚至每个个体的前途命运。是团结还是分裂、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人类社会处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以及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所展现的中国未来发展光明前景,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了难能可贵的稳定性和确定性,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我们在对外交往中,要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要将立足点放在其对解决人类社会共同挑战的指引意义上。通过多层次讲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构建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各国发展道路交相辉映的人类共同家园,对冲“国强必霸”、“文明冲突”等陈辞滥调。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新时代的中国公共关系工作,要立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我们要以更强的历史自觉和主动,持续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中国对外传播的感召力。我们要在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的基础上,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