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出,今年发展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等,释放的信号鼓舞人心。
在这个目标下,中国将采取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宏观和微观政策,恢复企业信心,激活老百姓消费意愿,努力让经济重回潜在增长率。
努力重回潜在增长率
每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的预期经济增长目标都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这一目标定为“5%左右”,略低于之前一些市场机构预测的5.5%。
3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在“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5%左右的预期目标符合经济运行走势,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023年1月10日,在位于嘉兴秀洲光伏小镇内的一家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查看刚生产出来的光伏设备组件。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虽然政府工作报告披露的5%的经济预期增长目标与现阶段中国经济“5.5%—6.5%”的潜在增长率还存在差距,但考虑到2022年较低的经济基数,2023年的增速可能会更接近于潜在增长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5%左右的预期经济增长目标是符合实际的。今年疫情防控政策进一步优化,疫情风险得到控制,尽管国际上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但综合来看,实现5%左右的预期目标是很有可能的。
新冠疫情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波动率明显增加,经济增速低于潜在增长水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如果经济增速低于潜在增速会带来一系列中长期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增长机制的结构性损伤,比如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后,微观主体的行为会发生变化,企业决策更趋短期化,风险偏好下降,家庭消费更趋谨慎。其次是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比如,在固定投入一定的情况下,产出的减少意味着生产效率的下降,而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效率应该是这个阶段的核心目标。再次是防控风险的压力增大,如果经济增速持续下行,但宏观杠杆率还在上升,这就会增大经济风险,如果经济增速跑不赢债务增长,风险释放的压力会明显增大。
赵辰昕表示,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需要在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基础上长期保持合理经济增长;同时,统筹推进扩大就业、改善民生、防范化解风险等工作,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
率先举行的地方人代会披露的2023年本地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中,31个省区市中有27个省份预期目标高于全国,其中有23个省份为5.5%或以上。在赵辰昕看来,各地的发展信心、采取的务实举措,为全国目标实现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2023年1月28日,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经济开发区,雁翔湘玻璃制品厂的员工在生产线上作业。春节假期过后,各地企业开足马力加紧订单生产,生产车间一片忙碌。新华社发 曹正平 摄
2月,中国经济已显现出回暖迹象。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2.6%、56.3%和56.4%,高于上月2.5、1.9和3.5个百分点,三大指数均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指出,2月稳经济政策措施效应进一步显现,叠加疫情影响消退等有利因素,企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我国经济景气水平继续回升。
刘尚希说,国家统计局日前披露的1到2月的先行经济数据显示,各项经济数据表现良好,PMI在荣枯线以上,进入景气区间。“尽管中国经济的压力还没有根本缓解,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很多,但复苏的良好势头已经显现。”
随着中国经济复苏态势向好,一些外资机构和国际组织纷纷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3月6日,瑞银将2023年中国GDP增速预测从4.9%上调至5.4%。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将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均由此前的4%上调至5%。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大幅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5.2%,认为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等因素将改善中国和全球经济增长前景。
美国中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苏拉布•古普塔表示,今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强劲增长,预计GDP增速至少达到6%,随着消费在后疫情时代逐步复苏,这一领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因此政府应当大力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打出政策组合拳
为实现预期经济增长目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支持经济复苏。
2022年11月9日,工人在位于西安高新区的法士特高智新工厂项目车间内检测变速器成品。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刘尚希认为,当前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需要政府的支持政策更有力度,特别是财税金融政策要进一步发力,其发力的核心点是如何对冲当前面临的各种风险,缓解“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引导预期。财政货币政策在引导预期上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发力,市场会更有信心,通过扩大内需,稳住经济大盘,促进就业,就有利于形成供需之间的良性循环,经济增长就有动力,有利于形成经济蓬勃向上的势头。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中国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3月5日下午全国两会的首场“部长通道”,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今年工业经济发展有不少有利因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叠加发力,会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活力、释放居民消费潜力、释放产业升级动力,今年工业经济有望回升向好。
金壮龙透露,工信部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包括促进重点行业的增长,如电子、汽车、钢铁、有色、石化等行业;加大投资,实施好“十四五”的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推进产融结合,并做好外资项目的服务和保障,鼓励外资扩大在华投资;扩大消费,稳住新能源汽车大宗消费,继续开展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发挥地方积极性,鼓励工业大省勇挑大梁。
2022年,中国经济在三重压力下,最终完成的经济增速为3%,与年初设定的预期目标5%存在较大的差距。
刘尚希坦言,2023年三重压力整体看会进一步减弱,经济将不断复苏和增长,但上述三重压力要实现根本性扭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其中有些不是能掌控的。
他进一步指出,国际地缘政治和世界经济中不确定性因素将对我国的供应链产生冲击,欧美国家联盟可能会在一些措施上加码。而在消费和投资方面,消费和老百姓的就业状况、收入增长密切相关,问题是不少就业者的收入不稳定,当前依然面临就业的结构性难题,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劳动力供给之间的结构性摩擦,导致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优先的政策如何做细落实,是当前扩内需的重要内容。投资关系到民营企业的预期,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和监管机制,相关的投资政策和监管政策要进一步透明和可预期。
提振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全国两会释放出的积极信号,在会场内外引发广泛讨论,提振了企业家们的发展信心和决心,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3月5日到6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下团组,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集中系统地阐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的审议时,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我们民营企业家的信心,给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是非常正面、非常及时、令人振奋的。“这几年的疫情使得经济面临很多困难,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面临很多经营困难,现在疫情基本结束,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一定会有更大的增长。去年中国经济增长3%,我对今年经济增长超过5%充满信心,民营企业要抓住机会,乘势而上,企业家要凝聚共识,抓住机遇,练好内功,放开干,要有敢作敢为的决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环境,用真招实策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
2022年9月27日,在陕汽重卡扩能项目现场,一辆重卡在汽车总装生产线轮胎自动化装配拧紧无人工作站进行装配。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强调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还特别提到“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这些政策让民营企业心里更踏实、更有信心、更有方向,有了更坚定谋发展、拼事业的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指出,民营企业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体,要真正恢复民营企业家信心,从而不再把“救心丸”当作“定心丸”,不再把发展民营经济当作权宜之计,政府若不拿出“真招实策”,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恐怕难以奏效。
全国两会的两场“部长通道”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强调支持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中的公平问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罗文重点提到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随着一系列助企政策的实施见效,中国经济有望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周期。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析,当中国经济增长率提高1%,其他国家的增长率将提高约0.3%,中国经济发展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有明显提振效应。今年中国经济将出现反弹,从而助力提振全球经济。
“不要争论、不要犹豫,不要徘徊,习近平总书记说,‘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 国家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格局不变,我们民营企业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去拼去搏去干是有可能成功的。”刘永好越发坚定对民营经济的信心。
(撰文:亦明)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