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党委(扩大)会议上获悉:去年锦河农场实现企业增加值27122万元,实现营业总收入16260万元,土地外增收2179万元,资产负债率由2020年的85.03%下降至75.28%。在集团113个农牧场中,经营业绩考评列第50名,三年脱贫攻坚战完美收官。
这份成绩对于一直是“后进生”的锦河农场来说实属不易!过去一提起锦河农场,那是出了名的“穷地方”:2017年锦河农场在册耕地仅有16.74万亩,每年仅基础管理费用、社会性支出及高额贷款利率支出就占总收入的九成以上,收入少、负担重,严重收不抵支,企业运行举步维艰……
耕地资源是农场企业化经营的核心要素,也是锦河农场脱困的关键资源。三年脱困攻坚行动开展以来,面对困难和挑战,锦河农场人以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敢于瞄准短板精准发力,以思想解放开路,用“向耕地要效益”破题,努力释放创新动力和创效活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续航”。
向“思想解放”要动能
观念和思想决定出路。困难企业不是没有出路,而是缺少破除惯性思维、着眼创新发展的信心和勇气。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发展的突破,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会有发展的跨越。”锦河农场党委书记、董事长吕忠华坚定地说,2020年锦河农场被列入分公司脱困重点监管企业,成为分公司党委挂牌督战的重点工作任务。
如何在承压中求进、逆势中破局?锦河农场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带头站了出来。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抓学习、转观念,一次次集体学习中央、省和集团有关改革、发展精神,用理想和信仰统一思想认识,激发“关键少数”的担当热情。召开6次全体员工大会,主要领导主动上讲台,讲改革、讲发展,更讲形势和任务。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60多次,跑遍了所有管理区和作业点,直接与基层员工面对面交流,使职工群众强烈感受到危机,思想观念发生极大转变。
与此同时,在机关和管理区开展的一场以“解放思想、振兴发展”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应运而生,围绕耕地增收挖潜这一关键性问题的研讨活动如期而至。工作不担当、不尽责的问题;上级政策吃得不透、具体工作落实不好的问题;工作能力不强、业务不精、标准不高、精细度不够的问题……这些影响和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被毫不留情地查摆出来。
针对这些问题,锦河农场党委不护短、敢揭丑,以党支部为单位,通过走访调研、调查问卷等方式,面向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及时掌握诉求难点,30余个应对瓶颈问题的科学良策“新鲜出炉”。
思想上加速破冰,行动上全力突围。通过汇集民智、凝聚民心、集聚民力,形成了思想共识,提振了党员干部职工群众脱困的信心和决心。一时间,畏难等靠情绪被破除、发展僵局被打破,创新激情被点燃,锦河农场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合力攻坚、共克难关,各单位各部门积极作为,主动担当,协调配合,强力推进,各级领导干部决心以“赶超跨越”的魄力和胆识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一定能”。
向“增量”要空间
一直以来,耕地面积小、质量差、产出率低是制约锦河农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场占地面积239万亩,林地居多,核查帐外耕地需要跑遍所有区域,难度很大。”农场公共管理办公室侯鹏飞回忆起2017年耕地踏查工作介绍到,当年农场抽调15名青年党员组成突击队,借助GPS外业实测与卫星影像对比核实技术,对辖区内的所有耕地及“三不管”的游离耕地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核查。队员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核查出帐外耕地4.9万亩,“夏天蚊蝇叮咬、冬天大雪过膝,很苦,也很充实。”
从短板弱项破题,不仅需要决心,更需要勇气和智慧。锦河农场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黄红星介绍说,锦河农场几届党委坚持将拓展耕地增量挖潜增收作为突破发展瓶颈的切入点,除了收回帐外耕地4.9万亩外,还通过司法诉讼等方式对辖区内有权属争议的耕地进行确权,收回耕地1.9万亩;采取整形连片、水蚀沟治理等方式,增加耕地面积0.5万亩……三年耕地面积增加了7.3万亩。“今年预计耕地播种面积达到24万亩,比2017年增长43.6%,土地承包费比2017年预计翻一番。”
向“低效”要效益
“这几年农业标准上来了,粮食产量提高了,再加上农资统供、粮食统营,种地一年比一年挣钱了。”春回大地,热火朝天的备耕场景铺陈开来,农场第四管理区种植户刘志海今年以竞价的方式多承包了150亩机动地,正忙着购进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他说,过去锦河农场农业生产方式粗放,作业标准不高,农业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过去白给这些地都不敢种,怕赔钱。现在不一样了,机动地得竞价,大家都抢着种。”
耕地产出率是提升耕地资源价值的重要指标。为了提升耕地价值,锦河农场千方百计练强“内功”。依托分公司成熟的“北安模式”经验做法,规范组建20个规模家庭农场,对14.8万亩耕地实施托管,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做了准备,也为农业投入品、粮食统营奠定了基础。去年,从集团“团购”优质种子、化肥6013.5吨,为种植户节约资金160多万元。同时,积极开发市场,扩展销售渠道,与多家粮食加工企业组成粮食联盟,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销售粮食2.47万吨,累计销售粮食实现净利润240多万元。
农业科技是粮食稳定增产的“助推器”。为了持续提升耕地产出率,锦河农场立足农业发展现状,深入谋划农业科技创新,转变农业发展动能,积极健全完善农业生产科技体系建设。在农业基础设施上,投资978万元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7000亩,加快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水平;投资1740万元更新各类农机具61台件,提升装备保障能力。在农业科技创新上,全面推广“一松两趟、三防四促”核心农艺措施,推广应用钼酸铵拌种,微肥促熟、防病防虫等新技术,引进试种龙垦306、龙垦307等多个新品种。
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结合,锦河农场探索构建了第六积温带玉豆高产栽培模式和麦玉豆轮作体系,保障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在农业科技的加持下,去年粮豆总产再创新高,其中第六积温带大豆最高亩产412.9斤,平均亩产326斤,同比增产64.4斤,增长24.62%,彻底打破第六积温带种地赔钱的局面。
粮食产量、种植效益逐年增加,耕地价值也不断提升。此时,农场适时出台机动地竞标承包机制,调整机动地基础价格,仅此一项就增加耕地承包收入2005万元。
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挖潜”,不断拓展的耕地面积、不断提升的耕地产出率,不仅为农业增产、职工增收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农场农业永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更加激发了干部职工脱困攻坚的坚定决心和昂扬斗志。抬眼望去,一个崭新的现代农业企业正踏着春风迎面赶来。(张梦辉 梁波 )
责任编辑:陆松江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