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为低碳转型“保驾护航”

发布时间:2023-04-28 15:57:36 来源: 中国东盟报道

近日,在第五届中新金融峰会“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分论坛上,中国和东盟多国金融专家纷纷献智献策。在会议期间,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就绿色金融的发展前景及挑战等问题,接受记者采访。

王遥(郭熙贤 )

ESG 投资在中国日趋主流化,绿色投资蕴藏大量机遇。您认为我国应该从哪几个方面为国际市场投资者传递积极信号?

王遥:当前,ESG投资在国际社会逐渐普及,ESG标准体系、信息披露等制度较为完善,还有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UNPRI),及其他NGO组织提出的自愿性准则等。ESG在中国市场也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去年以来最热的词之一,但在政策、人才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吸引国际投资者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政策的引导和统一标准的制定。在当前绿色低碳倡议的背景之下,政府的政策将推动ESG的实践与发展,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国资委正在研究制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ESG标准,在证监会《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银保监会《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等政策中也多次提及ESG,这是非常重要的信号,可以看出政府有关部门对ESG的重视,并在积极推动ESG相关标准研究和实践工作。但目前仍然缺乏更高层级的统一标准。标准的制定既要强调国际化,吸取国际ESG标准中值得借鉴的部分,还要具备本土化特色,考虑中国的实际国情。

其次是市场主体观念的改变,包括机构投资者、普通投资者、第三方机构等。ESG不仅仅是倡导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更多是强调环境、社会和效益的高质量的统一。大量的学术研究表明,ESG表现越好的企业,违约的概率越低,长期的投资价值越大,因此ESG是投资者实现防范风险和超额收益的重要考量指标。指数公司、学术机构、媒体等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引导投资者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最后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当前市场相关人才较为缺乏,虽然很多机构已经展开培训,但课程质量参差不齐。不管是监管机构,还是市场主体,都需要进一步了解ESG的内涵和本质要求,提高相应的能力建设。

我相信,如果各个方面都向国际市场发出正面积极的信号,将有助于ESG投资市场走向成熟,也会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者。

 “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分论坛圆桌讨论会现场。

国家在降低碳排放方面采取了哪些主要的举措?实施的效果如何?

王遥: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首次提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这是我们向联合国递交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自“双碳”目标设定之后,中国自上而下做了大量的政策及战略方面的部署,建立了“1+N”的政策体系。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作为“1”,负责总体统筹和长远规划,并且与同年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共同构成贯穿“双碳”目标两个阶段的顶层设计,对从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变,到具体行业的低碳转型都做出了相应要求。“N”则是从各个领域去支持“双碳”目标的实现,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各行业的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能源保障、财政金融政策、标准计量体系、督察考核等保障方案。中央发布的“1”的政策,与各部委出台的“N”的政策共同支持“双碳”目标的实现。

经初步测算,“十四五”时期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增量的比重将达80%,非化石能源将成为能源增量主体;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12亿千瓦以上。近年来,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的碳排放量都在逐步下降,政府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绿色建筑新建和旧建筑节能改造等,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我国可以制定哪些政策举措来对接国际标准,吸引社会资本,助推绿色经济的发展?

王遥: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组建了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制定了很多基础的标准,包括信贷、保险、基金等产品类的标准,评级类的标准,以及信息披露类的标准等等,并且每年还会制定新增标准,不断推动标准化工程的进展。

中欧等经济体共同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首先对减缓气候变化有显著贡献的能源、制造、建筑、交通、固废和林业六大领域的主要经济活动发布了相应的目录。去年在此基础之上又进行了完善,扩展到72项,新增内容包括了对建筑业和制造业实现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的经济活动。

去年经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同意,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正式向市场发布《中国绿色债券原则》,明确了绿色债券定义及四项核心要素,进一步明确了募集资金应100%用于绿色项目,国内与国际接轨的绿色债券标准正式建立。中国积极参与ISO相关标准制定修订工作,不断完善可持续金融领域的重要国际标准。这些工作在国际投资者进中国,和中国投资者走出去的过程中,促进了国际国内标准的统一,大大减少了绿色资产识别的成本。

但是不同国家的能源、产业和经济结构都不同,绿色的标准也不完全一致,我们需要寻求“共同的语言”。中国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除了发展绿色产业外,我们也应该注重推动高碳行业的绿色低碳化。2023年中国发改委对于《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23年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包括煤炭清洁利用等项目。虽然煤炭产业不是绿色的,但它也能够起到减碳的作用,推动绿色目标的实现。我们应该对行业和项目进行更加综合和公平的判断,将这些内容也逐步纳入到绿色的考虑范围之内。

中小企业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方面有哪些机遇?请举例说明。

王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是国际难题,在中国也不例外,在绿色领域也不例外,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些精准化的绿色产品,比如绿色供应链金融、绿色票据、应收账款、舱单等等。但最基础的前提是要有对绿色的识别,也就是建立绿色标准。

国内有些城市在促进中小企业绿色转型方面做的很好,比如湖州建设纺织工业园区,在前期给园区发放项目贷、银团贷款。中期,给小微企业发放绿色园区按揭贷,首付下降到三成;开设绿色服务通道,配备专门客户经理;在环保、信用、资质等顶层风险控制基础上,弱化单个借款主体的准入审核,简化业务审核流程,推行批量化受理,同时简化入园手续,由园区统一代办房产、工商、税务等证件。与园区业主单位紧密合作,签订政策性回购协议,由业主单位承担一定还款责任,当入园小微企业出现风险时,由业主单位对厂房进行回购归还贷款。后期,发放经营贷款,根据大数据贷后情况分析企业经营状况,配套 “二次贷”“更新贷”“快捷贷”“动产质押贷”等多款产品,持续保障园内企业资金需求。

通过这样良性的循环,解决了中小企业严重污染砂洗、印染等的问题,推动了中小企业规模的扩大,提供了中小企业绿色转型的经验。

(文/ 郭熙贤)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