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首届“能源产业品牌宣传周”在京启动

发布时间:2023-05-08 16:48:51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记者 王哲)首届“510中国品牌日·能源产业品牌宣传周”(以下简称“能源品牌宣传周”)活动近日在京启动。

品牌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也是质量强国的内在支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工作,把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在能源领域,从深耕国内到扬帆出海,从科技突破到低碳转型,中国能源产业品牌建设成果卓著,产业市场空间不断拓展。

记者在能源品牌宣传周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要形成一大批质量过硬、优势明显的中国品牌、办好‘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广泛宣传能源产业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全方位展示能源产业品牌发展成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社于今年5月6日至12日共同举办首届能源品牌宣传周,活动以“时代机遇 品牌征程”为主题,丰富多元地展示能源产业重视品牌、树立品牌、争创品牌的良好局面。首届能源品牌宣传周由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国网能源研究院、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网、四川省能源协会、北京韬能咨询顾问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办。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社社长杜吟,国家能源局原监管总监李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原所长韩文科,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石化集团品牌部原总经理吕大鹏,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党组宣传部副主任马家斌,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李伟阳,环球网总经理单成彪,中国标准研究院资源环境分院院长林翎等领导嘉宾出席了启动仪式。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在启动仪式上发表致辞。他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电力系统、风电、光伏等多个产业规模全球第一。我国能源技术装备的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这既保障了我国能源长期的安全稳定,又为能源技术装备产品走向海外,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华龙一号”走出国门,“深海一号”千米采气,特高压打通电力高速公路,光伏板在全球各地生产清洁绿电,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投入运行、品质优良,中国能源产品的品牌不断擦亮、声量不断增强。

史玉波指出,能源产业品牌建设已取得较大成就,但我们更应看到,和消费品等其他产业打造了诸多享誉世界的著名品牌不同,我国能源产业品牌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认识上不完全统一、重视程度不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能源产业品牌建设任重道远。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社社长杜吟在致辞中表示,任何产业高质量的发展,都离不开高质量的品牌引领。中国能源产业的品牌经由“全国”到“全球”的过程,需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切实提升品牌的国际传播力,增强品牌的全球影响力。一般要经历从“认识”到“认知”再到“认可”三个阶段。第一步是“认识”我们,即让更多人接触并了解能源产业的品牌工程、品牌项目、品牌技术产品、品牌企业;第二步是“认知”我们,即让更多人懂得能源产业的重要性、能源技术的先进性、能源文化的深远性;第三步是“认可”我们,即让能源产业界内外人士对我们能源产业的企业、产品品质、工程质量等产生自发的认同和赞誉。

杜吟强调,能源企业要想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竞争力,必须不断开拓创新,修炼内功与外功,积极探索实践,拿出真功夫,做好新服务,擦亮金招牌。以讲好能源故事提升自身的知名度,以过硬的产品技术优化形象的美誉度,以优质的服务获得用户和合作伙伴的忠诚度。

能源产业品牌宣传周活动5月6日至12日持续召开一周,活动结构设置有“启动仪式、思想会、卓著品牌展示、路演、主题论坛、发布会、直播、高端访谈”等多元形式。

能源品牌建设“十人谈”思想会

双碳目标新格局为能源品牌建设提供新机遇。启动仪式后举行了能源品牌建设“十人谈”思想会。国家能源局原监管总监李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原所长韩文科,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石化集团品牌部原总经理吕大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彦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品牌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郑新安,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李伟阳,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绿色企业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董鸿星,环球网总经理单成彪,中国标准研究院资源环境分院院长林翎,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品牌总经理霍焱等10位长年在能源领域从事品牌建设与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分别围绕如何提升我国能源产业的科技水平在全球的品牌影响力、新发展阶段的品牌建设面临着哪些新形势新要求、能源企业的品牌建设努力方向、能源产业的标准建设和品牌建设侧重点、如何利用媒体平台和创新形式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分析。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