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守志,山东省军区潍坊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黑龙江省依兰县人,1930年8月生人,1947年11月入伍,同时入党。入伍后参加东北冬季攻势。1948年参加辽西会战、平津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一直从事部队建设工作,1983年6月批准离休。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这位老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
一、初心如盘,贫下中农把歌唱
任守志在参军加入共产党之前,出身贫农的他就已经加入了民主青年同盟。民主青年同盟简称“民青”,成立于1945年,是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建立的先进青年地下组织。任守志回忆,当时的民主青年同盟发展的都是贫下中农、城市贫农、自由职业者,与当时国民党的三青团有着明显的阶级对立性。三青团专门发展地主、资本家家庭中的青年。在三青团内部,还有专门搞暗杀的铁血暗杀团。很明显的两种不同的阶层。在民青的熏陶下,少年任守志慢慢有了红色的底蕴,在1947年11月入伍参军并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后的任守志接受了共产主义理论的洗礼,学习党的光荣传统、作风纪律和战略战术。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中,再到后来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始终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真正做到了一名压迫不改其志、困难不移其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合格共产党员。
二、冰释前嫌,军民团结打老蒋
在采访老干部任守志的时候,老人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军民团结的故事。这个事情发生在1947年的冬天,当时东北最低温度能到零下40多度,干冷的夜晚,寒风呼啸,到处都是冰封的冻土。连队的通信员接到上级命令,夜里巡察营区驻地。那时候村里有狗,还没走到村头,远远就能听到压抑低沉的狗叫。一进村,狗夜里听到动静,就开始异常狂吠。夜里巡夜的战士年纪比较小,遇到村里的狗狂吠,就变得格外警觉起来,在走到村子一条胡同口的时候,刚要拐弯进胡同,结果“嗖”的一下子,一条狗狂吠着从胡同里蹿出。小战士一紧张,枪走了火,子弹“啪”一声出去,该巧不巧,子弹碰到冻硬的墙沿儿出现反弹,改变了弹道,从窗户钻进了胡同口居住的一老乡家里,把人家的姑娘给打伤了。部队是有纪律的,打伤老百姓,要送军法处处理。这种枪械使用事故造成打伤老百姓,按当时的纪律是要被公审判死刑的。那时候战事吃紧,机关干部包括军法处保卫部的也不想因此枪毙一个战士。可是为了挽回影响,严明军队纪律,不得不这么办。
不久公审枪毙的消息在老百姓中传开了。姑娘受伤的那家人联合村里的老百姓一起跑到部队领导那里给这个战士求情。说:有过错应该惩罚,但因为一个过失就要枪毙我们自己的战士,这是不行的。老乡们都亢奋起来,要求不能枪毙,得留着他枪毙敌人打老蒋。最后在老乡的努力下,上级决定免除这位战士的死刑,留着他打老蒋。考虑到老乡家的女儿受伤比较严重,这家又没有儿子,就让这名小战士给这家当了干儿子。认了爹妈以后,当地政府就给这家挂了荣誉牌,列为了军属。
三、科学行军,克服疟疾和夜盲
还有一件事儿。当时任守志所在的部队进入湖北省,一过长江,上级一再强调不能喝冷水,但部队都是从东北来的,在东北养成了喝冷水的习惯,觉得冷水解渴,喝着还过瘾。按照上级指示行军的时候都要喝热水。但战士们喝不惯热水,思想上觉得喝热水还是冷水是一件小事,再加上热水都是老乡帮忙烧的,战士们都觉得不好意思,就都按照自己的习惯喝冷水。可当部队到达南昌的时候,就爆发了严重的疟疾。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任守志所在的三营七连一整个连就只剩四五个健康的人了,其他的人都在拉痢疾,最后一天拉死一个,七连的一个班长最后也死了。因为疟疾,部队在南昌整整休整了一个月,才算完事儿。任守志说:“战争年代医药物资缺乏,直到抗美援朝的时候,1952年底才吃上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奎宁。这事儿给了我们深刻教训,就是行军要尊重科学,你要是不尊重科学,科学就给你点厉害。”还有一个让任守志记忆深刻的是“夜盲眼”。由于战士长期行军,营养不良,造成了严重的夜盲症。听任守志讲述,当时他所在的七连,开始一个两个患夜盲眼的还不太注意,后来多了,晚上上厕所都要一个拉着一个到外面去蹲坑。夜盲症的病其实很简单,但当时医药物资紧缺,根本找不到对症的药。没有药怎么办?经多方打听,部队卫生室弄来了一个偏方,说松树汁能治疗夜盲眼。这松树枝熬的药很难喝,但为了治疗眼疾,能够打仗,只能让战士们捏着鼻子往下灌。当时为了动员大家喝药,上级命令干部带头示范喝药。全连集合,摆上一大锅冒着热气的汤药,连长做完动员后,就和副连长俩个先喝,然后排长、支委喝,各位党小组长喝,再就是班长和党员,最后所有人就都喝了。结果,部队喝药后有半个月,所有患夜盲眼的战士就都痊愈了。
四、炮火连天,两次入朝勇作战
1949年5月,部队渡过长江,追击敌人,一直追到广州,打响广州战役。广州解放后,部队行进到雷州半岛,在这儿进入渡海训练,准备解放海南岛。听任守志说:部队在海里训练相当艰难,因为部队是从东北来的,都是旱鸭子。当时训练没有救生器材,战士们就用绳子把竹筒穿起来,系在腰间作为浮漂。计划没有变化快,有一天部队在训练期间突然接到命令:调回东北,准备入朝作战。当时回东北,名义上要组织东北边防军,由韩先楚司令员指挥。四野的五个军全部集结到东北边防线上,另外还有三个炮兵师,炮一师,炮二师,炮八师。1950年10月份第一次入朝作战,当时的任守志担任炮8师第48团7连副政治指导员。但部队一入朝,就遭到了敌人的猛烈空袭。当时炮八师配备的是骡马炮兵,因为骡马拉着沉重的大炮,下不了公路,无法进行隐蔽,加上朝鲜缺少骡马草料,无法就地取得补给,所以骡马炮兵接着拉回国内进行改装。任守志所在的炮48团改装成为摩托化部队。
第二次入朝是1951年10月,当时正处在朝鲜战争的阵地防御战决战阶段,(朝鲜战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运动战阶段,第二阶段是阵地防御阶段,这个阶段的一直到停战为止),任守志所在的部队参加了洞子山,马良山,238高地等大大小小十几次战斗。听老干部任守志讲述:由于炮兵部队天天参与作战,炮兵人数急剧下降,只能采取机动作战的方式,从中线打到西线,西线打完再转移到别处。中间小的战斗不计其数,反正天天在打仗。当时炮团里面有12个营,分三班倒,四个营在前线战斗,四个营在炮场等待,四个营休整,期间战火几乎没有停过。随着战斗的推进,我军的军事地盘慢慢变大,就有了自己的阵地防线,在阵地上构筑坑道工事,野战炮兵在阵地和前线之间来回跑,随着前线的推进,炮兵阵地工事也在不断往前推进。从西海岸到中线,我们不断在构建工事,直到1953年战争取得胜利。回国后的任守志,进入政治学院接受组织培养,后来被分配到炮兵学院担任教员。直到1957年底,重新回到了炮8师,历任宣传股长、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然后调到济南军区炮兵教导队,一直到退休。
如今的任守志已是鲐背之年,但身体依然硬朗,每次干休所的同志上门看望,他都会给我们年轻人讲述他过去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不断叮嘱我们一定要听党话、跟党走,要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和幸福生活。“经历过战争岁月,面对如今的和平年代,这样老有所乐的生活是党和国家带给我们的,我很知足!”这是任守志老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供稿:山东省军区潍坊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 作者:周帅三)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