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资讯

潍坊市聚力“七个加力突破”,大力推进国土空间规划

发布时间:2023-11-14 16:06:04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李潇 马洪江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部署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多规合一”列为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2019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潍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作出批示要求。潍坊市政府组建工作专班,聘请中规院、北京大学、潍坊市规划院组成联合团队,高质高效推进规划编制。编制过程中召开座谈会30余次,到青岛、苏州、宁波等城市学习先进经验,充分征求潍坊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规划》成果先后经专家评审会、潍坊市政府常务会议、潍坊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山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由潍坊市政府呈报山东省政府,按照省级相关部门意见修改完善后,于今年10月31日获山东省政府批复。《规划》是潍坊市面向2035年的空间发展蓝图和战略部署,是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高效率空间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空间政策,是潍坊市开展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指导各类建设的行动纲领。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全面落实国家、省市重要战略部署,立足潍坊发展基础和特色,聚焦聚力“七个加力突破”,着眼潍坊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优势,对照《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对潍坊的定位和要求,将潍坊城市性质定位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制造城市、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城市、世界风筝都”。规划到2035年建成“韧性安全、自然和谐、陆海协调、农业高效、城乡共享、特色彰显、治理现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从空间底线、空间结构与效率、空间品质三个方面,构建由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

《规划》共13章50节,包括“规划基础、目标战略、总体格局、规划举措、实施保障”5个部分。《规划》以“三区三线”为基础,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和海洋等功能空间布局,构建“集聚十字轴,优化三阶梯,统筹都市区,做强中心城”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这是一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规划。

《规划》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洪涝风险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等各类空间发展底线,夯实全市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国土安全的空间基础。注重存量空间盘活利用,合理布局增量空间,以资源和空间利用方式转变倒逼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

这是一部“多规合一”的规划。

《规划》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将原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和各部门相关规划进行综合,编制形成《规划》,并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统筹相关专项规划内容,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对相关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

这是一部谋划潍坊发展战略的规划。

《规划》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等战略要求,通过优化区域和城乡功能布局、用地结构和要素配置,统筹安排重大平台、重点项目的空间布局,加强对重大战略和重点区域的空间保障和引导,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体系提供规划支撑。

这是一部塑造潍坊宜居品质的规划。

《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建设实力强品质优生活美的更好潍坊,积极回应百姓关注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文化、体育等诉求,为群众提供更加宜居舒适的人居环境。完善各级生活圈体系,推动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服务范围全覆盖,为群众提供更加普惠优质的公共服务。保护弘扬历史文化,加强以风筝文化为代表的特色空间用地保障,支撑申报潍坊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这是一部守牢安全韧性底线的规划。

《规划》聚焦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安全韧性,健全市域公共安全和综合防灾体系,增强抵御灾害和事故的能力;完善交通、能源、水利等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增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保障;统筹规划水、电、气、暖、通信、环境卫生等各类市政基础设施,确保城市生命线稳定运行,建设韧性城市。

这是一部实现数字智慧治理的规划。

同步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将《规划》确定的各类管控要求数字化,开展全覆盖、全过程、全系统的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确保规划目标能落地、可考核、可追责。借助“实景三维”“透视潍坊”等三维空间体系建设,构建“即时分析、实时展现”的规划“一张图”,实现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智慧规划,为推进治理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