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李潇 马洪江报道)12月12日,潍坊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潍坊校家社协同育人成果新闻发布会,邀请到潍坊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潍坊市工商联主席陈端梅女士,潍坊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潍坊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杜全平先生,潍坊市妇联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郑可新女士,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王清林先生,介绍了潍坊市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有关情况。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更是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和重要切口。潍坊市从2002年启动“亲子共成长”工程,经过20余年的实践探索,历经了“唤醒普及、标准化与规范化、个性化与特色化、共建共治共享”4个发展阶段,逐步建立起“党政主导、专业引领、课程推动、家校协同、社会参与”的市域一体化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运行机制,荣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唤醒普及阶段,改变家长教育认知(2002年-2006年)。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靠“单打独斗”行不通了,家长教育观念亟待改变。同时期,校长职级制、中考改革等多项教育综合改革政策在潍坊密集出台,也需要家长的支持配合。潍坊通过“大水漫灌”持续高频的家庭教育专家报告会、常态化家长课程开课机制,对家长进行唤醒启蒙,推广普及家庭教育理念,家长教育能力素养得到提升,开始重视教育、关注教育,不再做教育的“甩手掌柜”。
标准化与规范化阶段,夯实发展根基(2006年-2016年)。
没有制度护航,家长课程开设随意、专业化程度不高。为保障课程、活动更好开展,使工作持续深入,潍坊市“建章立制”推进标准化建设,提出一年四次八课时的家长课程课时标准,并在阵地建设、队伍培养、职责底线、保障激励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工作标准和制度文件,现有14项被国家标准委认证的团体标准,同时探索建立课程体系,刻画长期稳定的工作发展路线。
个性化与特色化阶段,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2016年-2020年)。
家庭教育实现普及后,学生家长的多样化、个性化家庭教育需求越来越凸显。潍坊市着重提升指导服务能力,使供给侧的供给充分满足需求侧的需求,关注支持每一个个体,汇聚形成同频共振的群体。建成了全国首个家庭教育一站式服务平台——“幸福路-中国家长移动学校”(APP),320万家长人人有账号、人人可参与、人人能享受“订单式”学习;成立了“潍坊中小学生成长导航站”,为家长和学生提供面对面、心贴心的心理疏导。
共建共治共享阶段,实现资源互联互通(2020年至今)。
要实现指导服务能力再提升,教育资源需要更为丰富、教育主体需要更为多元化。潍坊市教育局牵头,联合30个部门成立家校社共育工作委员会,组建6+1级家长联合会、委员会,整合政府、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家庭的教育资源,将多年以来“民间”自发、偶发的共育行为,转化为有组织、有计划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上升到新的高度。
育人成效方面,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深入实施,深刻改变了百万家长教育观念,有力推动了各项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塑造了区域优良育人生态。
实现了“轻负优质”,在山东省三次学生课业负担调查中,潍坊学生课业负担最轻,在山东省22项“双减”监测指标中,潍坊有17项全省第一,形成了轻负担、高质量、高满意度的“潍坊样态”。
促进了教育综合改革,凭借学校家庭社会同心同向的优势,有力推动了校长职级制改革、中考改革、督导改革、评价改革等稳步实施。
支撑了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家庭、社会整体上实现了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注度10年内从70.20%降至35.60%,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关注度从11.28%升至36.96%,潍坊学生的综合素养比赛成绩保持全省前列。
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谐,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共育的优良教育生态影响下,教育越来越好,家庭、社会也在发生许多积极的变化,学习的氛围更浓厚了、文明程度更高了、社会关系更加和谐了。
育人成果方面,潍坊市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相关做法和成效多次受到各级领导肯定,时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专程来潍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时任山东省长郭树清作出肯定批示,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专题推介潍坊做法,我市家庭教育“亲子共成长”工程入选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精神文明创建品牌故事。山东省委办公厅简报、新华社内参、省教育厅专报推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点赞推介,人民日报、大众日报、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报、凤凰网、搜狐网等二十多家国内知名媒体数百次跟踪报道,成为媒体高度关注的民生热点。今年11月,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党建德育工作会议上,潍坊市作为唯一地市作典型经验介绍。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