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资讯

守初心使命,保一方民和——中国十七冶紧急驰援青海民和县抗震救灾纪实

发布时间:2024-01-03 15:43:45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北京时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发生后,中国五矿和中冶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强总理批示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以赴抗震救灾,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入住后的装配式活动板房

迅速响应号召,火速集结奋战

与震源地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隔黄河相望的青海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灾情严重、牵动人心。12月21日9:50分,中国五矿接到国务院国资委社会责任局指令,援建青海海东市民和县装配式活动板房。中国五矿紧急行动,第一时间协调安排中冶集团、中国十七冶调运100套装配式活动板房支援海东市民和县地震灾区,并派出应急管理相关负责人赶赴现场协调工作。

民和县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县内最高点海拔4220米,年平均气温为8.7摄氏度。时值凌冬,民和县正午12点气温仍在零下,受灾群众急需安置,早一刻建成临时安置住房,人民群众就早一刻妥善安置。

中国十七冶接到救援任务后,以抗疫援建中凝聚的“听党指挥、坚定坚决,勇担重任、不畏艰险,来即能战、战之必赢,创先争优、勇当一流”精神,精心部署、高效落实,迅速抽调甘肃分公司青海互助片区项目团队到受灾现场开展选址及场地平整,同时成立以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周金龙为队长,西北公司、甘肃分公司及灾区附近片区项目管理骨干为队员的抗震救灾紧急支援工作队,分头赶赴现场。公司党委组织采购的100套装配式活动板房及取暖、生活物资同步紧急运往现场。面对当地复杂情况,一系列难题立马摆在眼前,工作队必须在短时间内厘清思路,充分考虑可能遇到的困难,积极采取措施,按照3天的计划工期完成援建任务,一场大考即将来临。

咬定目标任务,争分夺秒抢建

根据民和县政府总体救援工作安排,100套装配式活动板房主要用于青海民和县喇家村、官东村、鲍家村、红崖村、团结村、魏家山村、民主村等7个安置点。12月21日下午3点,5辆装载装配式活动板房的车辆从兰州发往民和县,中国十七冶援建力量从青海互助、兰州、马鞍山等地迅速赶赴民和。

灾后重建工作刻不容缓,21日当晚8:30,救援力量及首批物资、机械抵达现场。中国五矿安全部处长马井泉、中国中冶安全部处长刘冰驻点现场,指导工作队对场坪平整、吊车作业、人员分工及装配工作出周密细致的部署调度。考虑到物资停放地点、援建点分布情况、受灾群众安置紧急程度及当地路况,工作队决定以优先安置老弱及困难家庭的喇家村第一安置点为突破口,由近及远开展装配工作。

22日凌晨1点,在-11℃的民和县喇家村第一安置点,工作队一刻不停推进活动板房调运、选址、安装等工作,完成20套装配式活动板房搭建。安装完成后,工作队就地生火取暖。此时大部分队员已冻得手脚麻木,双手磨出血泡的周俊杰跟大家打趣道:“几个小时下来,我成老师傅了,大家碰到难题别忘了‘请教’我,每个工序我都熟。”22日凌晨4:30,工作队顶着困意和透骨的寒风,完成官东村第三安置点22套装配式活动板房安装。随后,工作队召集所有队员,借用救助点帐篷召开碰头会议,复盘总结喇家村第一安置点和官东村第三安置点建设经验,部署第二、第四、第五、第六安置点建设任务。剩余的安置点路况复杂、工作面狭小,且安置点间距离在10多公里,其中第四安置点有5个安装点,有些安装点仅一个活动板房,部分安装地点数次变更,不利于批量化集中安装。考虑到作业安全,工作队利用短暂休整间隙,对分组分区作业、物资采购分发、后勤保障作了细化部署,随后在夜色中驶入深山,赶往各安置点,天亮后立即开始装配作业。

22日上午7点,民和县的夜色仍浓,紧张完成物资协调、工作准备的工作队,抓紧开展建设任务。上午11:40,工作队完成鲍家村第二安置点20套装配式活动板房安装。晚上8:27,随着第100号门牌贴在第六安置点民主村的最后1套板房,剩余的红崖村、团结村、魏家山村、民主村4个安置点28间活动板房安装完成。至此,中国十七冶24小时分秒必争,圆满高效完成100套装配式活动板房援建任务。

安置房内受灾群众

党旗飘扬一线,履践责任担当

接到救援任务后,中国十七冶党委第一时间响应,进行抗震救灾工作紧急动员部署,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信念,以勇挑重担、一往无前的行动,在抗震救灾一线践初心、担使命。一方面迅速成立党员骨干带领的工作队,集结房建专业精锐力量,一方面在甘肃兰州“大后方”积极筹备物资机械,共同驰援灾后重建。

抗震救灾,党员骨干就要当先锋、打头阵。工作队抵达民和县当晚,迅速成立党员突击队及青年先锋队,形成冲锋路上党旗引领、关键位置党员在岗的强大战斗力。针对受灾现场安置点多且较分散,且当地低温高寒、道路复杂、照明不畅、物资紧缺的情况,工作队先后紧急调度作业人员120余人、汽车吊8台、卡车5辆及其他运输车10余辆,陆续充实到施工一线。党员先锋队和青年突击队不畏艰险、彻夜鏖战,24小时内完成安置房建设。12月22日下午4:30,一排洁白崭新的临时活动板房开始投用,板房上鲜红的党旗随风飘扬,喇家村第一安置点20间板房迎来首批113名受灾群众入住,这也是工作队援建民和县第一批交付入住的安置点。

考虑到民和高寒气候及物资紧缺情况下的受灾群众安置,经中国五矿和中冶集团批准,公司党委在采购活动板房的同时,第一批采购取暖炉子和水壶各100个、煤炭200袋、棉被30床、大衣70件及饮用水等生活物资物资,于21日20:30运抵民和县。后根据需要,于12月22日紧急采购了折叠床400件,棉被370件,褥子、床单、枕头400套,脸盆200个,盆架100副,火炉100套,煤炭10吨,军大衣70件,第二批救援物资于当天15:00运抵现场。第三批救援物资,250袋面粉、100袋大米、400桶食用油,在工作队援建任务完成后于23日下午15:00,全部捐赠给当地政府。公司党委还紧急划拨党费和工会经费共计50万元,确保现场有效运转。

“有事找我,因为我是党员,有困难也随时找我,我是当地人,熟悉当地情况”。党员王正先是青海互助片区项目经理,毅然响应公司党委号召,首批率队抵达现场。近三十个小时未曾合眼的他,顾不上吃口饭、喝热水,无暇休息连轴转,在做好党员责任区内工作的同时,往返各个安置点,为工作队指路向导、保障后勤、运送物资。直到100套安置房全部建成时,工作队才从当地村民口中得知,王正先的老家就在青海民和县红崖村,家里两座房子在地震中倒塌,2位老人和3个小孩的临时居所就设置在自家车上。原本应照顾家人的妻子,在丈夫王正先的带动下,主动投入包括红崖村在内等7个安置点的后勤保障中,帮助解决生活物资等实际困难。正是无数党员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将工作队和广大群众的智慧力量高效凝聚起来,昼夜不停工,短短24小时建起了崭新的“家园”。

首批入住安置点的受灾群众,常常对工作队嘘寒问暖,热情邀请队员到新家内取暖、喝茶,午晚餐期间还给坚守在现场的党员先锋送来热气腾腾的自家饭菜。在民和县喇家村第一安置点,一位已经入住的大娘,围着队员不停念叨着“国家好,党的政策好”,看着忙到脚不沾地的小伙子们,大娘偷偷将分到自家物资里的一把火腿肠塞到几人口袋里,乡亲们纷纷以自己淳朴的表达方式向工作队于危难间伸出援手表达着善意和敬意。

寒风像冰刀子刮在耳边,一缕缕炊烟从板房的烟囱里缓缓升起。从没有任何遮挡的空地,到一夜之间建成温暖舒适的安置房,孩子们的灾后惊悸逐渐化成脸上天真的笑容,也成为中国十七冶践行责任担当,关心关爱人民群众的最好注脚。

(供稿:十七冶西北公司 董生赟 王山山)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