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阳光融和医院输血科协助血液内科救治一例复发性TTP患者,经连续4天的血浆置换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患者藏女士,61岁,因“血栓性血小板紫癜1年,发现血小板减低1天”入院。既往有“脑缺血、脑梗塞、脑动脉硬化”病史。患者入院后,血液科紧急联系输血科会诊,输血科在结合患者病史及各项检验结果,建议尽快实施血浆置换治疗。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弥散性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此病病程较短,若诊断或治疗不及时,病死率较高。在一线方案中,血浆置换是TTP首选的主要治疗方法。治疗核心问题是全国性血液供应紧张,而患者每天大约需要2500-3000毫升血浆进行血浆置换。
患者入院时,血液供应紧张,但患者随时可能因血小板过低而发生严重出血,同时微循环内的微血栓也能引起进行性贫血、神经精神症状、肾脏受损等症状。输血科紧急联系血站,血站领导知悉后紧急调配血液,及时高效的保证了血浆的供给。
患者于入院第二天上午开始进行血浆置换,输血科多名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为该患者做血浆置换,血液内科医护人员及时调配药物,精心护理,在经过连续4天的不间断血浆置换,共置换血浆达10400毫升,终于让患者转危为安,治疗后患者血小板由入院时的21*109/L上升到201*109/L达到正常数值,并在结束治疗后的第三天和第六天复查血小板分别为320*109/L个/L和338*109/L,现恢复良好。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为一种少见、严重的血栓性微血管病,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症状、发热和肾脏受累等。
TTP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裂解酶(ADAMTS13)活性缺乏,也与血管内皮细胞VWF异常释放、补体异常活化、血小板异常活化等相关。血浆中ADAMTS13活性缺乏导致内皮细胞异常释放的超大分子VWF(UL-VWF)不能及时降解,UL-VWF可自发结合血小板,导致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微血管病性溶血,进而引起相应器官缺血、缺氧及功能障碍,引起临床症候群。
根据ADAMTS13缺乏机制不同,TTP分为遗传性TTP(cTTP,又称为Upshaw-Schulman综合征)和免疫性TTP(iTTP)。cTTP系ADAMTS13基因突变导致血浆ADAMTS13活性缺乏,常在感染、炎症或妊娠等促发因素下发病。cTTP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突变表现为纯合子型或双重杂合子型。iTTP系因患者体内产生抗ADAMTS13自身抗体,抑制ADAMTS13活性(中和抗体)或与ADAMTS13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而加速ADAMTS13在体内清除。iTTP多无明确原因(即原发性),也可能继发于感染、药物、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等。iTTP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约占TTP总例数的95%;cTTP较为少见,仅占总例数的5%,但在儿童和孕妇患者中cTTP却占到25%~50%,儿童cTTP患者容易被误诊而延迟诊断,部分出生时发病并伴有严重黄疸的患儿,常被误诊为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及胎儿或新生儿溶血性疾病,因此在新生儿或儿童出现贫血、黄疸和血小板减少时,因考虑cTTP的可能。
TTP治疗原则:本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在诊断明确或高度怀疑本病时,不论轻型或重型都应尽快开始积极治疗。首选血浆置换治疗,其次可选用新鲜(冰冻)血浆输注、免疫抑制治疗、相关对症治疗等。
(供稿:阳光融和医院)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