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资讯

以“BIM+”技术为引领,中国十七冶G30连霍高速项目 打造路桥板块智慧建造新标杆

发布时间:2024-02-26 18:03:37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近日,G30连霍高速兰州清忠段项目荣获中国建筑业协会第八届建设工程BIM大赛一类成果等多个奖项,进一步展现了中国十七冶在BIM科技创新领域处于行业前列的卓越能力,为提升企业数字化、智慧化建造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注重谋划,坚持开工必优

中国十七冶建立完善的BIM技术应用体系,项目自开工伊始就组建了BIM技术团队,扎实推进BIM技术集成应用,以BIM模型为载体,数据为媒介,借助“BIM+”技术助力企业“小前端、大后台”管理模式指导项目创效,有效提升项目施工管理水平。
 
    为提升项目施工管理效能,中国十七冶利用BIM辅助制定项目BIM+智慧工地建设实施方案,统一采用BIM技术协同管理,通过智慧工地专用账号及时上传模型并反馈问题,确保数据交互畅通,实现信息共享协同作业。

破解难题 提升路桥品质

该项目总体以BIM+GIS平台为依托,与智慧工地平台的互通互联,以BIM模型作为底层载体,平台为数据汇总分析,实现信息集成化管理,达到信息全面融合、业务在线、数字工地、风险可控、成本节约、品质提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业务在线化、施工数字化、管理智能化进行管控,结合大数据、物联网、5G等技术,实现智慧化管理。
 
    隧道安全综合管理系统应用——该项目凤凰山隧道工程引入了隧道智能化安全综合管理系统,施工时通过系统实现数据监测对洞内安全步距情况等做到实时掌握,为控制洞内开挖、仰拱、二衬进度提供依据。
 
    黄土隧道开挖工法优化——园林山、凤凰山隧道所在区地层为上更新统风积黄土(Q3eol),浅黄色,土质较均匀,主要以粉粒组成,含砂量较高,大孔隙发育,土质疏松,较干燥,湿陷系数0.017~0.152;隧道基底以下黄土湿陷性等级为Ⅳ级(很严重)。面对工期紧张的巨大压力,通过工法优化及隧道综合管理系统,对洞内安全步距情况做到实时掌握,为控制洞内开挖、仰拱、二衬进度提供依据,减轻工作人员管理的工作量,减少人力成本投入,提高工作效率。  
 
    跨黄河波形钢腹板特大桥悬臂浇筑线形控制——黄河特大桥主桥采用85+160+85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钢构方案,异形变截面箱梁悬臂法浇筑根据施工需要捕捉关键控制点的坐标,基于BIM技术,采用Dynamo 建模,对线形点位控制后,空间坐标定位及测量提取,可以校核手工计算坐标的准确性,降低测量出错的风险,解决悬臂法异形变截面箱梁线形控制中测量计算效率低、中轴线、高程偏差较大,相邻节段错位,合拢误差,单节段外观线形控制差等工艺性施工难题。 
 
    互通立交跨越现役高速交通导流——沿线施工涉及三处桥枢纽互通立交,平面交叉、立体施工影响干扰很大,对施工管理、施工组织有一定的挑战。清水驿互通B、C匝道桥上跨连霍高速,A、B、C、D四条匝道均与连霍高速衔接。夏官营互通区涉及与正在建设的生态创新城立交通过A匝道顺接;通过BIM+智慧工地系统进行保通方案验证和施工导流模拟模拟、解决互通施工资源调度等难题。 
 
    基于BIM+GIS技术进行施工过程优化——具体在地形分析、GNSS高边坡监测、便道设计优化、大型取土场规划及场站规划部署等方面,使用BIM技术设计多条施工便道,分析各自工程量并进行对比分析,计算施工成本统计,可确定成本最优的线路。 通过采集地形数据、建立模型,模拟便道不同路线方案,进行经济技术指标的对比分析,在遵循“少占耕地,利于排水,便于通行”原则的同时优化设计,严格控制和解决好线路的坡度、挖填方量以及线路交叉施工难度大等问题。最终确定了路线总长度减小约7公里,最大纵坡减小3%,减少土石方16.65万m³,节约成本71.96万元;更好地串联各施工点;降低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数字赋能 建造智慧交通

十七冶G30连霍高速项目抢抓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政策机遇,强力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抢滩新基建和智慧交通领域。为解决项目进度及资源调度集中管理难题,项目基于BIM技术+智慧工地系统平台,将进度计划、前锋线与BIM模型、GIS平台关联,方便施工过程中对现场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物料进行动态管理,数据根据现场情况实时更新。在各会议上利用三维模型进行直观演示、一目了然,便于工作部署,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班组进行绩效评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施工现场实现动态可视、可管、可控。
 
    在图纸管理、方案管理、技术交底等应用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了BIM+GIS集成应用、检测计量器具管理、BIM样板交底、三维动画交底等应用,大力辅助和指导现场施工。
 
    项目桥隧占比约40%,为高效解决梁板预制问题,建立了智慧梁场综合管理平台,将智能张拉系统、智能压浆系统、智能养护系统等第三方系统接入该系统,实现了生产过程的集成展示与管理。并辅以BIM可视化技术,实现对预制梁场的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

科技创新  夯实创优基础

十七冶G30连霍高速项目在桥梁施工、隧道施工、试验检测及测量方面大力投入智能设备,如数控车丝打磨一体机、钢筋滚焊机、钢筋弯圆机、弯弧机、智能张拉、压浆设备,预应力整束穿束台车、智能数显回弹仪、智能钢筋检测仪、智能登高车等,这些智能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现场的施工效率,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资源。夯实项目BIM技术多元化运用,积极探索BIM+科技创新模式,以BIM技术为手段积极推进本项目科技创新。该项目整体先后荣获中冶集团、中国图学学会、中国冶金建设协会、中国建筑业协会等多个协会BIM大赛一等奖。同时各总包部利用国家高速公路建设为契机,先后取得路桥板块多项省部级工法、QC成果和发明专利授权,并获得了甘肃省和陕西省等省级BIM技术大赛一等奖多项荣誉。
    
    中国十七冶将继续以高标准严要求推动G30项目技术质量、科技创新和创优创奖等各项工作,通过以BIM、云计算、物联网、智能设备、大数据等为代表的当代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绿色、智能、精益和集约”的精细化管理,利用“BIM+”技术辅助项目创效,为企业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供稿:十七冶西北公司 G30工程指挥部)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