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4日,北方工业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北京城市治理蓝皮书:北京城市治理研究报告(2024)——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城市群治理》。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城市群和国家核心增长极,正逐步成为全球性资源交汇地、国家间政治经济联系节点和控制中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城市群治理成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其核心特征在于将谋划层次从单体城市的治理跃升至城市群的协同治理,充分发挥城市之间的协同力量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加速效应。
十年来,京津冀三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了大规模、快速度、全方位的城市群发展鲜活实践。这样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城市群发展历史上尚属首次,在国际城市群发展史上也同样非常鲜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中的城市群治理,蕴含了极强的城市治理中国智慧。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之际,北京城市治理研究基地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城市群治理”这一主题,充分发挥京津冀三地专家学者智慧力量,旨在深刻挖掘十年来京津冀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城市治理智慧。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的城市群治理,是一个典型的系统问题。协同发展的进程中,处处体现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也反映在功能定位与空间规划、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治理优化、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推进等方面。有鉴于此,本报告共包括总报告、分报告、协同篇和服务篇,旨在尽可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来城市群治理中的重要经验。
总报告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治理的发展历程,从顶层设计与功能定位、经济基础与产业升级、文化融合、社会治理、生态文明等方面系统回顾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来北京城市治理的时代创举。
分报告一进一步强调了系统协同观念,从理论上厘清了首都都市圈的内涵和发展策略;分报告二从科技—经济—生态系统治理效能评估指标与模型着眼,揭示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指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均保持平稳上升态势,而生态舒适宜居指数从快速上升转变为平稳上升,城市科技—经济—生态协调治理效能迈入优质协调阶段;分报告三则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耦合协调出发,借助空间计量分析方法为京津冀城市群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优化提升提供了建议;分报告四聚焦创新驱动,从创新要素、基础设施、治理体系、空间布局、空间品质和智慧升级等方面为创新驱动京津冀发展新格局提供对策建议。
协同篇重在考察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来如何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七份报告分别从跨域创新网络、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产业、医疗卫生和区域养老服务、健康协同、立法协同、人才高地建设等不同角度入手,探析协同何以实现,如何进一步优化推动协同治理。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在创新、文化、医疗、养老、健康立法、人才等领域的协同治理取得快速发展和显著成效,但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问题,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
服务篇立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目标,涉及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环境治理等多个民生领域。报告既从总体角度概览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的进展,也分别从空间环境舒适度治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设施、养老服务消费、都市圈通勤治理、地摊经济等多个不同角度入手,细致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毋庸置疑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城市群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机制,推动京津冀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过去十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成绩令人欣喜,未来各个领域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更加艰巨的任务。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