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特约通讯

映山红花开红艳艳 ——记省级“农村致富带头人”吴照国

发布时间:2025-04-08 16:25:07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2017年回乡成立“会东县新街镇照国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2020年在会东县新街镇红岩村种植佛手80亩、爱媛果冻橙40亩;2021年在会东县铁柳镇与农户合作种植佛手50亩;2022年在会东县姜州镇承包荒山种植石榴50亩;2025年上榜“四川省第四批省级农村致富带头人”名单。面对成绩和殊荣,他谦虚地说:“我做得还不够……”他,就是会东县新街镇光明村7组回乡创业青年——吴照国。

毅然返乡:打工账本变田园诗

“我身体不舒服,孩子上学没人接送。”2017年的一天,正在内蒙某餐厅上班的吴照国接到父亲的电话。1998年大专毕业后就在外漂泊的吴照国突然意识到,老人年迈,需要有人陪伴;孩子嗷嗷待哺,也要有人照管。一个星期后,他带着行李箱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土——会东县新街镇光明村。

彼时的光明村,因青壮劳力纷纷外出务工造成部分土地闲置,留在村里的老人蹲在墙根抽旱烟……这些场景刺痛了吴照国的心,他决定从头开始创业,带领乡亲们在家门口走出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

说干就干。吴照国用多年外出务工积攒的第一桶金开始种植佛手,并注册成立“会东县新街镇照国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2018年年底,为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他又承包了40亩土地种植水果爱媛果冻橙。

“当时乡亲们笑我犯傻,说种药材、水果风险高,不如种传统农作物收入稳定。”回顾创业初期的艰难,吴照国记忆犹新。他说,为了动员村里的农户加入合作社,他挨家挨户给他们算账:佛手三年挂果,经济效益是传统农作物的五六倍。当年,在他的努力下,村里20家农户加入合作社,佛手种植面积达80亩。

技术变量:剪刀里的经济学

“这根长枝必须剪掉,多留一枝就少结5斤果。”正在地里修剪佛手枝条的吴照国表示,种植佛手的关键技术是修枝整形和施肥灌溉。他说,修枝整形的技术不到位,产出的果子挂果率低、品相差;施肥过多,就会烧根,果树长势不好,影响水果品质和利润。

为了熟练掌握农特产品种植技术,2019年,吴照国在乐山职业技术学校参加种植培训;2021年,参加会东县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学习;2022年,参加凉山州第一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州级调训班学习;2023年,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育——农业经理人“乡村振兴+特色‘川果’智能轻简高效生产与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调训班学习。

四本结业证书记录了他的成长轨迹,也串联起了他的现代农业知识链。如今,吴照国种植农特产品的技术日臻成熟,他独创的“三剪两留”修剪法,让佛手亩产从3000斤飙升至4000斤,品相优良的果子每斤高出市场价0.8元。截至目前,通过提供技术、种苗的方式,吴照国吸纳了30余户群众参与种植佛手和爱媛果冻橙;2023年,他种植的佛手进入盛果期,亩产4000余斤;2024年,仅佛手和果冻橙两项,纯收入30余万元。

付出就有收获。吴照国的技术红利在田间地头变现。多年来,他用数字思维解构传统农耕:以农特产品种植基地为圆心,30户合作社社员为半径,在土地流转与订单农业的坐标系中,画出了农特产品种植户均年收入从7000元到1.5万元的上升曲线。

共富算法:合作社的乘法效应

时值三月,草木从沉睡中醒来,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站在位于会东县姜州镇郑家坝村的石榴种植基地里,吴照国向笔者解构着他的“共富公式”:“土地流转是加法,把碎片耕地聚成产业带;技术共享是减法,降低单户种植风险;多元经营是乘法,‘佛手+石榴+爱媛果冻橙’形成抗市场波动风险组合;劳务协作是除法,把就业岗位精准分配给基地附近的群众。”

这组算法里处处体现了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是吴照国上榜“四川省第四批省级农村致富带头人”的理论支撑。

笔者在采访中得知,这个占地50亩的石榴基地于2022年开始投建,2024年进入盛果期,产石榴约15万斤,总产值32万元,纯收入15万元。最值得一提的是:在修枝、施肥、浇水、采摘等石榴产品生产期间,每天可提供50余人在基地就近就业,全年可提供400余人(次)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面对取得的成绩,今年46岁的吴照国谦虚地说:“我做得还不够。我要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完善产业链,带领群众多渠道增加收入,共同向小康生活迈进。”

微风拂过会东这片充满勃勃生机的土地。吴照国站在新投资的酒店阳台上浏览信息,朋友圈的映山红开得正艳。这是吴照国家乡光明村常见的一种花,它们不择土壤,生命力极强,只要有一撮土壤就能茁壮成长,用一朵朵细碎的花朵装点绚烂夺目的春天。

吴照国,不就是那一朵盛开在春天里的映山红么!

采访手记:春天的阳光洒在吴照国种植的爱媛果冻橙、佛手和石榴林里,一切都显得生机盎然。这抹金色的暖阳,恰似他带领乡亲们解锁的致富密码——从单打独斗的“算术题”到提质增效的“方程式”,他用九年时间写下了共同致富、振兴乡村的生动注脚。(赵海华 曾圆媛 肖文镔)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