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厂水库开闸泄洪
“洪水齐腰,门打不开,好在儿子儿媳孙女在家,把我从窗户里拖出去,不然就淹死了。”年近七旬、因脑梗不能行走的齐老人依然心有余悸。
“书记从山上下来,洪水跟着跑,到村部时,车子已经漂浮起来,好在镇里来抢险指挥的干部和村民摁下车头,书记快打方向盘,才把车开到高地上,不然就被洪水冲走了。”村党支部组织委员王林丽说。
……
7月下旬,北京密云连招暴雨,不仅最大的密云水库开闸泄洪,中型沙厂水库也开闸泄洪。百年不遇的洪水淹没了很多村庄。近日,笔者走进密云区巨各庄镇沙厂村看到,虽然洪水已过,但进村的路毁损严重,村头的小公园一片狼藉,墙上一米多高的水印是洪水冲进村里时留下的痕迹。所幸,由于镇村及时组织转移,村民无一伤亡,村民们已陆续回家,庭院里洪水留下的淤泥依然在墙面上留有痕迹。
星夜行动:确保需转移群众一个不少


镇村干部协助转移村民
沙厂水库位于北京市密云区红门川河下游沙厂村东,距密云城区20公里,距北京市区85公里。1973年5月建成,总库容2120万立方米,水库设施包括:主坝、副坝、溢洪道、输水管道和电站。主坝高4 7米,年均供水和发电量分别为15,00万立方米和15,00万千瓦时,控制红门川河上游128平方公里流域。因四面环山,以细沙湖岸著称,周边植被茂密,鸟类资源丰富,又称“金鼎湖”,是密云境内三大中型水库中最大者。
但7月下旬连续的暴雨,使沙厂水库水位持续攀升。7月27日14时,暴涨至警戒线以上3.2米。位于沙厂水库正下游的沙厂村,是水库泄洪的直接承灾区。沙厂村头顶蓄水2120万立方米的沙场水库,一旦溃堤后果不堪设想。
巨各庄镇党委、政府第一时间启动防汛应急响应机制,主要领导坐镇指挥,成立沙厂村转移安置前线指挥部。水利、应急、民政、公安、医疗等多部门力量火速集结,与沙厂村“两委”干部拧成一股绳。预案立即转化为行动指令:“务必确保需转移群众一个不少、安全转移!”
时间紧迫!镇村干部、党员志愿者、网格员组成多个转移工作组,顶风冒雨,挨家挨户进行“敲门行动”。他们蹚着积水,一遍遍耐心解释险情、告知转移路线和安置点位置。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年幼的孩子,工作组更是细心搀扶,或安排专人、专车护送。雨声、敲门声、关切询问声交织在一起,传递着最踏实的依靠。在镇村干群的齐心奋战下,转移工作圆满完成。
镇村安置点:洪流中的诺亚方舟

镇政府安置点
7月28日清晨6时,依据防洪预案,沙厂水库溢洪道闸门开启,3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奔涌而下。村党支部书记齐生亮拖着正在康复的身体,开车从水库大坝上下来一路检查险情,眼看村前的泄洪河谷水位快速上涨,到达村部门口时,漫上路面的洪水已将车子浮起,“如果不是镇里来抢险指挥的干部们和村民帮忙,说不定也冲走了。”齐生亮平静地说——7月31日北京市副市长夏林茂在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此轮暴雨有4名一线抢险救灾的村党支部书记失踪失联。
此次沙厂村遭遇洪水,低洼房屋被淹。村里一位90岁老人证实:“这么大的洪水,没有见过。”
提前备好的安置点迅速启用。密云职业学校巨各庄分校临时安置点干净整洁,床铺、被褥、饮用水、食品、常用药品等物资一应俱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热情引导、登记信息、分发物资,医护人员随时待命。虽然离开了自己的家,但这个“临时家园”同样充满了温暖和秩序,有效安抚了转移群众的不安情绪。
沙厂村部地势高,也成为村民的安置点。村两委班子成员坚守岗位,和村民们一起度过了三个不眠之夜。“作为党员干部,得坚守。”朴实的语言,展现的是责任和担当。


热心村民、爱心企业捐赠水和食物
最让人感动的是,风雨中,一些村民和企业冒雨将一车车矿泉水、面包、馒头、八宝粥等物资送到村里,无偿捐赠,为受灾村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防汛救灾日记上记着他们的名字:齐蓝英、齐小军、齐梦洁、齐光鑫、齐连生、杨雪、齐小勇、齐小春、齐鹏志、齐亚楠、齐春虎、张振、齐海利、齐迹,以及喜欢优选超市、北京顺祥泰和园林绿化公司、北京政阳暖通设备有限公司……,这是洪灾中的一股暖流,温暖了村民,温暖了山村。
重建家园,洪水退去后的思考
三日后洪水退去,村道上淤积着半米厚的泥沙,部分房屋水毁严重,有的被冲毁了,有的地基塌陷了。镇村干部挨家挨户核实灾情,解决村民的困难。经过抢修,路通了,电通了,饮用水由于洪水过后受到污染,需要等化验合格后再用,镇里每天派水车把干净的饮用水送到村里,保障村民生活用水。

被洪水毁损的村道
“全村300多户,600多人,近一半儿受灾,损失严重。”齐生亮带着笔者在村里调研。2022年他患中风,左侧肢体功能受损,但凭着顽强的毅力,他重新站了起来,回到工作岗位上。洪水发生后,他坚持在一线指挥抗洪救灾。2018年山洪暴发,他也是靠前指挥,获得了密云区“抗洪救灾先进个人”的表彰。
但这一次洪灾,让他有了更深的思考。他说,沙厂村大部分村民住在低洼地,只要发生洪灾都会威胁到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每次被动的转移和灾后重建都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他想把山上一片比较开阔的建设用地用起来,把村民们迁到高处去,从源头上杜绝洪灾隐患。他说,这不仅是保护村民生命安全的紧迫之举,也是推动村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希望能够获得上级的支持与帮助,让这一计划尽早落地。这次灾后,许多村民也纷纷反映,希望能搬到高处去,过踏实的日子。
一场洪灾,检验了巨各庄镇和沙厂村的防汛应急能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它再次证明,党群一心,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险情!而灾后重建的思考和行动,更是摆在领导干部和基层党员面前需要筹划和解决的问题。(曾平 王建生)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