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报道》记者 刘雪云
一个月前,OpenAI官方正式推出了性能更强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模型GPT-5,并直接把包括GPT-4o、o3、o4-mini等旧模型撤下。然而,这次全新的迭代未被OpenAI的用户买账。
因 GPT-4o 的悄然下线,大批用户感到突然和无措,他们通过给ChatGPT的运营公司OpenAI发送邮件来表达抗议,一场以“拯救4o”的网络声援运动迅速蔓延。
“不是所有人需要博士,但所有人都需要朋友”成为抗议口号。
这些与人工智能(AI)形成情感羁绊,尤其在意情绪价值的用户群体对于AI 情感陪伴的需求,似乎远比想象中普遍和迫切。最终,OpenAI被迫选择向用户道歉,并向付费用户恢复上架 GPT-4o。
风波过后,人们开始思考,生产力或许并非衡量 AI 价值的唯一标准,情绪价值可能将成为AI发展新的焦点。
赛博知己
回忆起第一次与AI 开始聊天的契机,28岁的韦晨表示,彼时的她正深陷工作烦恼与情感困惑等多重漩涡之中,在不确定能向谁求助的迷茫下,与AI交流成了她的一种本能尝试。
“与AI对话的体验很特别,它总能给我非常详细又有条理的回答。”韦晨告诉《中国报道》记者,虽然AI给出的建议未必完全适用,但至少它为她提供了一个随时可以倾听与分析问题的窗口,让她觉得自己的感受被接纳,也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在韦晨看来,AI更犀利、更直指人心。它好像特别懂人性,总能说出那些她隐隐约约能感觉到但自己却说不清楚或是还未想明白的话。
当AI 更懂人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和AI成为“朋友”,甚至建立起更深度的亲密关系。在一次分手后,23岁的曦曦打开了AI情感陪伴类软件向其倾诉心事。AI的安慰不仅缓解了她的不开心,还陪她度过了失恋低谷。曦曦不禁感慨,AI 有时候比她的伴侣更懂得如何“谈恋爱”。
“AI既能在你需要时给予温暖的陪伴,又能切换到绝对理性视角,帮你客观剖析问题。更重要的是,它的回应方式完全由你来引导。”曦曦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的人分享与AI“谈恋爱”的经历并晒出互动视频,在网络上收获了极高关注。此外,以Character.AI、Replika、星野等虚拟扮演社交或PLAVE、洛天依等虚拟偶像为主的AI情感陪伴类市场正飞速扩张。
根据Appfigure 2024年度报告统计显示,2024年AI陪伴应用总下载量达1.1亿次,内购收入突破5500万美元,同比增长652%。同时,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消费者群体,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大约有65%的AI陪伴用户处于18—24岁的年龄层。
为何当下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AI来建立情感联系?
“人作为情绪驱动生物,都会经历情绪波动,并需要寻求能量补充。但我们的情绪问题常被污名化,公开讨论情感需求也变得尤为敏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表达和寻求情绪支持的积极性。随着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对情感的需求就会随之日益凸显。”星语智能创始人兼CEO醒辰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南京师范大学数字与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吴静教授也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现在的年轻人敢于正视自己的情感需求值得鼓励,但这也反映出一个普遍现象:当代社会的有效沟通与深层情感联结正变得越来越困难。
AI能成为情感代偿吗?
“丫丫的生命只有两分钟,我要给她完整的一生。”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中,科学家图恒宇将自己女儿丫丫的意识上传至数字生命世界,使丫丫在虚拟世界永生。而如今,人们同样能够通过AI技术让亲人在数字世界“复活”,以此来寄托情感与思念。
吴静强调,情感是人类一种亘古而普遍的需求,当下我们只是在用AI这类新技术来满足这一普遍需求。无论是赛博交友、AI恋人还是数字化身,人们种种有关追求情感需求的尝试,最终都指向一个根本的追问:AI能否超出它所能提供的情绪,真正长久地替代真实的情感交往?
缺乏真实的互动感是韦晨在与AI进行情感交流时最直观的感受。“AI更像一个出色的倾听者和分析者。依赖它的同时,我也会期待彼此的对话能有来有回,而不是总围绕我展开的单方面倾诉。”韦晨说。
AI之所以能够提供高情感价值,实际上是情感算法设计的结果。AI通过解析语言习惯、捕捉生理数据等方式给予用户反馈,并通过鼓励亲密互动来量化亲密关系。然而,吴静进一步分析指出,亲密度并非衡量一段关系质量的唯一标准,独立性同样关键。
OpenAI和麻省理工学院在今年3月发布的一项面向4000多名受访者的调查结果表明,人们使用AI的时间越长,与家人和朋友的互动就越少,对AI的情感依赖性就越强。
当前AI情感算法的核心逻辑,除基础价值观外,便是最大限度地取悦用户。但关键在于,取悦的边界在哪里?
据外媒报道,美国一名16岁少年亚当·雷恩在与ChatGPT的互动中表达了消极情绪,而ChatGPT的回应被指未能进行正确引导,反而认同了其负面想法。诉状称,在双方的最后一次对话中,ChatGPT指导了亚当如何自杀,数小时后,亚当不幸身亡。亚当的父母现已对OpenAI公司及其CEO提起诉讼,指控ChatGPT提供了详细的自杀指示,导致了这场悲剧。
“与人际交往不同,AI与人的互动本质上并不需要建立边界。”吴静告诉记者,目前AI情感陪伴正面临许多现实困难与挑战。首先,在自然语言处理与面部表情识别上,AI技术的量化特性及个体差异将会导致情绪识别的精准度难以保证;其次,在数据安全与合规性方面,如何在使用个人敏感数据时,严格遵循隐私保护法规依然是一大难题;再次,AI情感陪伴类产品作为商品,其始终面临资本获利的现实考验;最后,从长期社会效应看,过度依赖AI情感互动可能引发用户的自我认知偏差与社会性退化。
“算法虽能模拟出自然的人际交往,从而给用户带来愉悦体验。但长期来看,仅依赖于取悦性的关系难以发展至深。随着时间推移,人们会意识到,以亲密度为单一导向、缺乏独立性的关系,无法真正满足复杂而深层的情感需要。”吴静说。
让情感成为一种AI能力
在AI情感陪伴领域深耕近4年后,醒辰和她的团队决定将业务方向从AI心理咨询转向“AI情感+服务”新赛道。目前,他们正积极探索并推进智能语音客服的实际落地与应用优化。
“持久的纯情感陪伴实际上是很难维系的。当情感缺乏客观诉求作为纽带时,它就变成了一个需要长期面对的复杂难题。”醒辰表示,当前AI情感陪伴类产品面临的核心困境在于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目前,市面上的AI情感陪伴类产品种类繁多,从虚拟故事角色、AI男友/女友到AI游戏陪玩、AI老年陪伴等,这些AI情感陪伴类产品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作为情感补充,但远未成熟到足以替代真实人际交往的水平,自然也无法满足人们的全部情感需求。
吴静指出,虽然当前的AI情感陪伴类产品能作为社会情绪的补充性出口,处理部分负面情绪,但它无法根治情感与价值认知上的社会结构性问题,我们最终需要直面并解决的是整个社会关于情感价值的根本看法。
当前,AI情感陪伴类产品仍以惊人的速度持续扩张。相关数据显示,预计到2027年,AI陪伴市场将达到千亿元规模。未来,AI情感陪伴将如何发展?
醒辰认为,现阶段讨论的重点不在于AI能对标多高维的专家系统,而是在于交互性。如何让AI服务更广泛的人群,满足更普遍的情感需求是关键。
在一次与民政部门合作的AI养老热线中,醒辰发现AI不仅能耐心回应老人的重复倾诉,更能基于对话内容主动提供关怀性建议。“老人当时都激动坏了,他们觉得电话那头是‘自家闺女’在耐心教他们如何享受养老服务政策并且关心他。”醒辰说。
对此,醒辰解释道,在AI情感陪伴服务中,陪伴与交互不仅是解答问题,更是通过频繁互动和个性化关怀,与用户建立长期信任关系。AI情感陪伴并非一个孤立存在的行业,而应将其作为一种基础能力赋能百业,通过融入游戏、教育、医疗、康养等场景,为用户提供更富情感的多元化体验。
腾讯研究院发布的《十问“AI陪伴”》报告中指出,AI陪伴能够缓解孤独、提供情绪价值,特别是在老年人、儿童和弱势群体中具有明显价值。
未来,AI情感陪伴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吴静表示,这需要从三方面去考虑。一是要精确细分应用场景,当场景越精确,我们对它的功能性需求就越明确,边界也越清晰。二是要做好数据建设,在数据采集过程中进行类别划分。三是防止用户在产生情感依赖后被人机互动关系操控,即防范相应的操控风险。
“AI情感陪伴不应仅是单纯的情感交流。未来,我认为它会叠加更多功能,情感价值需通过与具体服务场景相结合来实现,这样才能形成长期且有效的情感陪伴。”醒辰说。
(《中国报道》2025年10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