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五年来,人均GDP提升至13445美元、货物贸易规模增加到43.8万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00%、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5.4%、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一组组数据看似散落于经济、民生、产业、生态诸端,实则互为注脚、彼此催化,绘就了一幅经济社会发展画卷,而这幅画卷的底稿便来自五年前的“十四五”规划。
经济总量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规模,人均发展水平反映了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是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维度。“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承压前行、迎难而上,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国内生产总值接连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三个大台阶,5年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超过世界排名第三国家的经济总量,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发挥了稳定器和动力源作用。同时,经济总量的增长也为人均发展水平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3万美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从13.8万元/人提升至17.4万元/人,年均增长6.0%,快于同期经济增速0.5个百分点,发展质效明显提升,为人民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五年来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已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壮大,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日益显现。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首次跃升至第10位,比2020年上升4位,在全球中等收入经济体中保持领先地位,百强创新集群数量位列全球第一。研发队伍也显著优化,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60多个新兴产业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初具规模,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0万家,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由2020年的44.9%提升至2024年的53.3%。创新带来越来越多的“大力量”,船舶工业皇冠“三颗明珠”、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中国空间站“天宫”等“硬核”产品层出不穷,创造了多个全球“首次”和“第一”。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手机、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广受消费者欢迎,创新势能持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五年的砥砺前行,让中国的增长引擎轰鸣更劲,消费的脉动澎湃如潮,亿万家庭的幸福曲线持续上扬。这段被历史标注为“十四五”的时光,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宏长卷里,镌刻下不可磨灭的璀璨印记。(作者系中国网时事评论员王莹)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