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深圳北站发生惊险又温暖的一幕:78岁的李爷爷在出站口突然晕倒,情况危急。幸运的是,在车站工作人员、热心旅客、交警和医护人员的合力救援下,老人转危为安。近日,这一事件经南方都市报报道后,被《人民日报》转载,引发广泛关注。
更令人感动的是,当时参与现场急救的两位热心人——一对护士夫妇,如今也被找到了。他们是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移植与辅助外科主管护师宗若愚,和体外循环室主管护师蒋宏凯。10月17日,广东省人民医院收到李爷爷女儿李女士寄来的一封感谢信,信中还原了救援过程中的诸多细节。

(通讯员供图)
李女士是家中的独生女,在深圳一家软件公司工作。母亲两年前去世,父亲经常一个人从湖南坐高铁来深圳看她。9月20日,李爷爷像往常一样,带着女儿爱吃的家乡特产,乘坐高铁于11:34抵达深圳北站。李女士则在出站口等候。然而列车到站15分钟后,她连续拨打父亲8个电话都无人接听。直到12:04,她才接到车站工作人员电话,得知父亲在另一出站口晕倒,正在抢救。她双腿发软,拼命跑向父亲身边。
感谢信中,李女士根据监控还原了父亲被救的整个过程:
11:50,李爷爷走到出站口;
11:52,突然倒地;
不到11:53,车站工作人员赶到;
11:56,护士夫妇轮流为老人做心肺复苏;
11:58,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就位并使用;
12:04,救护车到达;
12:07,老人被抬上救护车。
整个过程仅15分钟,每一秒都关乎生命。
蒋宏凯回忆,当天他和妻子宗若愚是去深圳走亲戚。在出站口看到一位老人晕倒在地、嘴唇发紫,他们立即上前询问工作人员是否需要帮助。在得到肯定答复后,他们初步判断是心脏骤停,随即开始胸外按压。
“按压前,老人已无法唤醒,颈动脉无搏动,口唇瘀黑。按压过程中,我们从老人口中清出较多痰液,之后用AED除颤一次,继续按压,老人逐渐有了反应。120赶到后,我们就悄悄离开了。走之前我检查了瞳孔,老人是有反应的。”蒋宏凯说。
经深圳当地医院检查,李爷爷被确诊为“颈椎动脉堵塞引发脑梗”。经过连续多天救治,他终于苏醒,目前康复良好。“现在他能走能动,能正常沟通,还能打牌、做家务,几乎没有留下后遗症,这真是个奇迹!”李女士激动地表示。

(通讯员供图)
她在信中写道,医护夫妇跪地救人的画面一直在她脑海中回放:“天使在人间!是你们在‘黄金四分钟’内的挺身而出,给了我父亲最专业、最及时的救助!是你们一次次的心肺复苏,唤醒了他的心跳!”
事后,李女士通过车站工作人员联系上蒋宏凯,但多次追问,蒋宏凯始终不愿透露姓名和单位。她想寄一盒家乡月饼表达感谢,也被夫妇俩婉拒。直到李女士一家再三恳切表达谢意,蒋宏凯才同意接收一封感谢信。
李女士说,10月20日是父亲“重生满月”的日子,老爷子自己也感慨:“我的生命重新活过来了,我‘满月’了。”她也借此呼吁,希望更多人能学习心肺复苏,加入“黄金4分钟”救助行动中。
从热心出手到悄然离去,蒋宏凯和宗若愚甚至并未想到患者家属会如此执着地寻找他们。他们说:“平时我们工作中遇到抢救情况比较多,那天确实把在医院学习的本领用上了。”据了解,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诞生于1958年,如今已成为中国最负盛名的心血管病治疗中心之一,在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等方面拥有众多的“高峰”和“首例”。心外科年度手术量达7300余例,腔镜手术量超过1100例,手术质量和围术期管理居于国内顶尖地位;心内科复杂介入手术比例高,影响力辐射省内外和港澳台地区。正是这样的厚积薄发,让一位位医师成为专业高手又具备厚重的医者仁心。(陈赞亮 郝黎 张蓝溪 张诚斌)
责任编辑:蔡劲蓉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