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光漫过里下河平原的晨雾,盐城建湖九龙口淮剧小镇便从水雾氤氲里缓缓苏醒。青瓦上的露珠还沾着夜的微凉,河面上的木桨已搅碎粼粼波光——这里不只是淮剧唱腔绕梁的非遗沃土,更是一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注脚,正以水乡独有的“水韵新腔”,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乐章。

淮剧小镇的蜕变,始于一场对生态本底的温柔重塑。曾几何时,这片水网纵横的土地也陷入过发展的迷茫:养殖塘的废水染浊了河道,粗放的产业压得水环境喘不过气,岸边的芦苇丛里少了往日蛙鸣。转机,始于对“尊重自然”的深刻践行。
建湖人带着对水乡的敬畏,一笔一画改写着生态答卷。他们疏通淤塞的河道,让水流重归澄澈;种下成片的沉水植物,在水下织就净化森林;褪去沿岸的工业痕迹,还岸线以青草与野花。旧鱼塘变身生态养殖区,渔网收起时带起的不再是污水,而是肥美的有机鱼虾;荒滩湿地重焕生机,白鹭掠过水面时,总能惊起成群的银鳞。如今再看小镇周边,“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已不是诗句里的想象——河水清得能映出岸边的戏台飞檐,岸边的草木茂得能藏住筑巢的水鸟,这满眼的绿意,成了小镇未来最坚实的底色。

生态的画笔绘出了底色,文化的笔墨便在此间添上了神韵。淮剧小镇的建设从不大拆大建,而是让文化与生态悄悄“对话”:戏台不临水而建,却引一湾活水绕台而过,唱词里的婉转与流水的叮咚,在风里揉成了一曲;步道不用水泥硬铺,而是选了透水的砖石,让雨水能悄悄渗进土里,滋养路边的野花;修复后的湿地没围起高墙,反倒成了露天的生态课堂,游客走在木栈道上,能看见蜻蜓点水产卵,能听见青蛙在蒲草丛里鸣唱。
更动人的是,生态保护成了小镇新的民俗。居民们自发组成护水队,清晨提着竹篮打捞河面的落叶;老艺人把家乡的绿水青山写进淮剧唱词,“清凌凌的河水绕村流”成了戏台上新的热句;手艺人用芦苇秆编出小鸭子,用荷塘里的莲蓬做装饰,让文创产品都带着湿地的气息。当“绿水青山”从文件里的文字,变成老人河边洗衣的笑意、孩子追着白鹭的欢闹,文化与生态便真正融在了一起——淮剧因绿意更添生机,湿地因唱腔更有温度。

清澈的河水、繁茂的草木,不只是小镇的“面子”,更是百姓的“里子”。建湖人懂,好生态要能变成好日子,这“两山”的转化才有意义。于是,“生态+”的故事在小镇徐徐展开。
岸边的民宿挂起了红灯笼,窗台上摆着从湿地采来的芦苇花,住进来的游客清晨能听着鸟鸣醒,傍晚能坐在河边看淮剧;鱼塘边开起了餐馆,“全鱼宴”的食材就来自家门口的生态塘,鲜美的鱼汤里满是水乡的味道;就连戏台也搬到了湿地边,“沉浸式”演出时,唱腔伴着风声、水声,游客举着手机记录,镜头里既有演员的水袖翻飞,也有远处掠过的白鹭群。
生态美了,产业也活了。文创工作室搬进了古民居,艺术家们以湿地为灵感创作;有机水稻、生态水产有了“淮剧小镇”的招牌,卖出了更好的价钱;镇上的老人在家门口的民宿打杂,年轻人回到家乡开起了网店。百姓实实在在吃上了“生态饭”,口袋鼓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也更浓了——毕竟,谁会不爱让自己过上好日子的绿水青山呢?
站在当下望未来,淮剧小镇的生态长卷还在继续铺展。智慧监测的探头立在了河边,能实时盯着水质的变化;研学团队会带着孩子来湿地,教他们辨认水草、观察鸟类,把绿色的种子种进心里。
这座小镇的故事,藏着中国基层的生态智慧:生态文明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而是日复一日的守护。如今的淮剧小镇,晨有鸟鸣伴淮音,暮有夕阳映碧水,百姓的笑容里满是幸福——这便是“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真实模样。
水乡的风还在吹,带着淮剧的唱腔,也带着湿地的清香。这曲流淌在苏北大地上的 “生态变奏曲”,还会继续唱下去,唱给过往的游客听,唱给生长在这里的百姓听,也唱给每一个期待美丽中国的人听。(崔寿伟)
责任编辑:刘玉晨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