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文明

织密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网” 为美丽广州“体检把脉”

发布时间:2025-10-22 10:57:04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你有没有好奇过,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如何知道一个地方的动物有多少种、植物长得怎么样,甚至哪些珍稀物种正在悄悄消失或回归?这背后离不开一项重要的工作——生物多样性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就像是给大自然做“定期体检”,通过定期监测各项动植物及环境指标,我们能更为清楚得掌握大自然的生态环境状况,为开展“保护治疗”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撑。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2023-2025年)》等相关政策要求,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体系建设,近年来,广东省广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携手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推进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构建工作,为美丽广州建设提供坚实科技支撑,共同守护云山珠水间的宝贵生灵。

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为大自然做体检

为了能全面把脉广州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在正式开展监测调查前,调查队伍首先要在国家生态质量样地监测网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广州市生态系统类型、动植物分布、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等关键因素,进一步加密布设监测样地,构建覆盖更全面、更具代表性的广州市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包括监测样区、监测样线、监测样方和监测点。

在此网络体系下,共选定80个监测样区开展调查,其中包括30个重点监测样区和50个普通监测样区。每个监测样区设置有动植物样线(鸟类、两栖类、爬行类、昆虫、植物群丛)、植物样方、昆虫与小型哺乳类样点,同时还布设智慧监测设备开展持续生物多样性监测。

AI赋能监测——监测人的“千里眼”与“顺风耳”

在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中,除了爬山涉水开展野外动植物实地调查外,调查队伍还运用视觉识别、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例如,红外自动触发相机、声纹自动监测、定位光谱物候监测系统、定位叶面积指数仪和昆虫计数器等)进行辅助监测,持续地观察、记录和分析生态系统中的鸟类、两栖爬行动物、哺乳动物、昆虫和植物等,了解它们的种类、数量、分布和变化趋势。

其中,红外相机,只要有动物路过就会“咔嚓”一声,自动拍下靓照。声纹自动监测仪可以24小时收录音频,鸟叫、虫鸣、蛙合唱…这些“森林好声音”通通收录。昆虫计数器则自动记录小飞虫们的神秘生活。物种视频智能监测杆是野生动物的24小时监护管家,同时实现动物、气象、水体和土壤状况实时监测。

这些生物多样性智能监测设备就像大自然的“眼睛”和“耳朵”,帮助我们自动采集和分析数据。通过长期定位观测,调查人员就能更高效地掌握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生态风险,更好地保护我们身边的自然家园。

野外调查中发现的广州生物多样性“秘密”

在开展植被样线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在陈禾洞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沿途发现有很多看似毫无生机的裸露岩石,仔细查看才发现,上面是狸藻属的植物——圆叶挖耳草。它们是植物界中隐藏的“肉食主义者”!这是一种迷你型的食虫植物,常常静静地趴在潮湿的岩石或苔藓上,悄悄设下陷阱,等待微小的猎物上门……

圆叶挖耳草也是生态健康的指示物种之一,保护好山林间的湿润环境,就是保护这些神秘又美丽的“迷你捕手”的家园。

调查人员在石门森林公园和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有令人惊喜的发现——橙黄玉凤花!作为生态质量指示性生物,橙黄玉凤花对生长环境要求相当苛刻,它们的存在表明这些地区的森林植被保存良好,人为干扰较少,是真正的生态质量“优等生”。在石门森林公园和陈禾洞自然保护区能够发现橙黄玉凤花,提示着这些区域的生态系统健康且完整。

随着一张无形的“智慧监测网”徐徐铺开,广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入了从“看不见”到“看得清”、从“被动记录”到“智能预警”的新阶段。调查人员不仅用红外相机捕捉兽踪鸟影,用声纹仪收录森林密语,更连微观世界中圆叶挖耳草这样的迷你捕手也清晰可辨。

这一切,不只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这座城市生命共同体更深刻的认知与担当。从国家方案到地方行动,从科研机构到一线工作者,每一个环节都在为“美丽广州”的生态根基注入坚实力量。

未来,广州将继续用科技聆听自然脉搏,让更多物种被看见、被保护,共同守护云山珠水间的生生不息。期待在这张“监护网”下,广州的生物多样性故事越发丰富动人!(黄楚芳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供稿供图)

责任编辑:蔡劲蓉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