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文明

鹳留灵丘享安居

发布时间:2025-10-22 15:58:57 推广来源:画报大同

带上导航仪,背上干粮和水,早上8点,黑鹳自然保护区服务中心白崖台工作站站长支向军与同事,便按规划好的路线开始一天的工作:日常巡护,给新发现的古树、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野外施工作业现场等拍照,向村民宣传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知识……

一年365天,周而复始的户外巡护工作,虽然艰辛和危险,但支向军心里很高兴,“每天巡护野生多动植物,看着它们平安健康成长,心情很舒畅!”

黑鹳,别名乌鹳、捞鱼鹳,人称“鸟中君子”,目前全球种群数量仅存2000只左右,因数量稀少,被誉为“鸟中大熊猫”,已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物种。据科学考察报告,黑鹳作为候鸟,在我国东北、山西、河北、新疆及甘肃等北方地区繁殖生长,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该县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气候,以及丰富的生物资源,成为黑鹳在我国的主要栖息繁殖地之一,也是山西省黑鹳种群的集中分布区,2010年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黑鹳之乡”称号。

“黑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红色的长喙、修长的腿,身姿优雅,鸣叫高亢,喜欢在沼泽和湿地上觅食鱼、蛙等。近年来,县域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野生动物保护持续加强,黑鹳种群数量稳中有升,目前保护区工作人员观察到的最大黑鹳种群达42只。”支向军乐呵呵地说。

作为中国黑鹳之乡的灵丘,很早就成立了山西灵丘黑鹳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03年设立了灵丘黑鹳自然保护服务中心,下设上寨、下关、独峪、白崖台四个基层工作站,开展日常巡护、法律法规宣传、资源调查、野生动物救护和疫源疫病监测等工作,实现了保护区的网格化管理和全覆盖巡护。

保护服务中心及下设的四个基层工作站围绕“保护优先、科学管理、公众参与、系统治理”的思路,采取加强常态化巡护、强化栖息地管护、开展专业救护、夯实科研基础、广泛宣传等方式织密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网。

“黑鹳等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工作做到位了,群众的参与意识强了,保护工作就成功了一半。我们各基层工作站,除了在黑鹳保护区进行常规的进村入户,向村民讲述相关保护知识和法律法规外,还借助庙会、村里搞活动等场合,发放资料,摆放展板等方式进行宣传。”支向军如是说。

正是这种持续广泛深入的宣传,当地群众的爱鸟护鸟意识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黑鹳保护中来。8月10日,一只黑鹳意外飞入保护区外的石家田乡温北堡村村民张海英家的院子。“我们第一次看到这种大鸟,又累又饿的样子,就把它安置到隔壁空房,喂了水和小块猪肉,并立即联系乡派出所和保护中心。”张海英向记者回忆道。第二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及时接走这只黑鹳,开展救护观察,待其体质恢复后放归自然。支向军说,2024年,保护服务中心就成功救助金雕、秃鹫、雕鸮等5只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放归成活率达到100%。

跟着支向军巡护到古路河村时,一块崭新的广告牌出现在眼前,一只飞翔的黑鹳,配上几句简洁易懂的文字,醒目且美观。“这个新安装的广告牌非常好,既好看,目的又明确,我们农村人一看就知道说了啥。”宣传牌前,老大爷竖起了大拇指。

“黑鹳在我国本是候鸟,近年来,它们在我们灵丘却‘故土难舍’,一部分已变为留鸟!”支向军说,“每年冬季,灵丘县河流多数封冻,缺乏食物是黑鹳生存的最大威胁。针对黑鹳冬季觅食难的问题,保护服务中心每年都购置“口粮”定点投食,解决了黑鹳冬季食物短缺的问题,再加上气候的变化,多数黑鹳变成了‘留鸟’。”

保护服务中心主任解高峰说,下一步,保护中心将推进野生动物救护站、黑鹳精准监测等工作,进一步提升保护工作的智能化和覆盖率。

在灵丘县,黑鹳早已融入当地文化,如“老油鹳打前戗——用嘴支登”“老油鹳配家雀——大的大,小的小”等歇后语,既富含民间智慧,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如今,随着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深入民心,黑鹳的故事,正在续写更加动人的生态乐章。(通讯员:杨盘兴)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