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陕西牢记“国之大者”,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黄河流域、秦岭区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三大屏障”,打好污染防治、“三北”工程两场攻坚战,坚定不移走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之路。
从朱鹮恢复到万只的“重生奇迹”,到毛乌素沙地的“复绿传奇”;从秦岭99.4%的优良生态占比,到汉丹江水质Ⅰ类的历史突破——一组组数字、一个个成绩背后,是陕西治沙人的锲而不舍、护鹮人的日夜坚守、秦岭守护者的奔忙脚步,更是陕西生态环境和林业工作者们的坚守与担当。
汉江如碧带蜿蜒北去,毛乌素沙地绿浪翻涌,黄河“几字弯”畔梯田如画……一代代陕西人用坚韧与智慧,绘就了一幅绚丽而壮美的生态长卷。这片承载着华夏文明厚重的土地,正以一场波澜壮阔的生态实践,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篇章。

蓝天碧水映衬下的西安浐灞国际港。
生态提档,美丽陕西成色更足
盛夏时节,一场雨后的西安双彩虹刷屏网络,市民纷纷驻足,用镜头记录下这“天空的馈赠”;在延安市,蓝天白云成为常态,2024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39天;在商洛市,每立方厘米空气中5577个负氧离子成为“天然氧吧”的底气……
蓝天白云的背后,是一场全域动员的“蓝天保卫战”:陕西B级及以上环保绩效水平企业达到276家,累计淘汰老旧柴油货车3万余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居全国第14位,关中统调火电机组耗煤量较去年同期减少226万吨。
今年1至9月,全省10个设区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8.3%,PM2.5平均浓度同比改善9.8%。
空气质量关乎人民生活品质,黄河安澜守卫三秦幸福生活。陕西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打响了一场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
2024年,黄河干流(陕西段)65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3.8%,超出黄河流域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较2020年提升12.5个百分点。“十四五”期间,黄河流域(陕西段)水质总体逐步改善,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考核目标,连续3年总体水质为优、消除劣Ⅴ类断面,黄河干流(陕西段)水质连续3年全线达到Ⅱ类。
在榆林市府谷县,黄河甩出一道苍劲的“几字弯”,昔日“浑水滔滔”已变为“清水粼粼”。陕西已稳定实现“清水入黄”,2024年,延河、无定河、北洛河、泾河等河流干流全线水质达到Ⅲ类以上,窟野河全线断面达到Ⅱ类。渭河自2018年起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
成绩背后,是陕西有力的法治保障、严格的管控措施和广泛的区域协同。陕西严格落实黄河保护法,修订《陕西省渭河保护条例》,严格黄河流域水质管控要求,并与山西、内蒙古、河南等毗邻省份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和执法联动机制,共同守护黄河安澜。
“以前黄河水浑,岸边也是光秃秃的土坡。现在水清亮了,两岸的树也密了。”生活在黄河府谷段“几字弯”附近的黄甫镇段寨村党支部书记段宏园感慨道。母亲河的脉搏,因陕西的守护而愈发有力。
作为我国的中央水塔和生物基因库,秦岭的生态质量牵动人心。
2024年,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区域面积占比达99.4%,创历史新高。在这片“顶级生态空间”中,金丝猴腾跃林冠,羚牛信步草甸,大熊猫“党生”“秦韵”在佛坪救护基地悠闲啃竹。

西安汉城湖是集防洪保安、园林景观、水域生态、文物保护和都市农业灌溉为一体的特色生态公园。
陕西相关部门深入汉中、商洛,检查野生动物保护法与秦岭保护条例落实情况。西安市构建“空天地人”一体化监管体系,秦岭陕西段森林覆盖率达到82%。秦岭的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祖脉守护者”的坚守与担当。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汉江、丹江贡献了七成水量。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是陕西的光荣使命。
1至6月,陕西汉丹江流域35个国控断面水质均在Ⅱ类及以上,其中Ⅰ类水质断面12个,占比达34.3%;汉丹江干流出境断面水质均达到Ⅰ类,实现历史突破,切实保障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水质安全。
近年来,陕西坚决扛牢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责任,紧盯出境水质,督导压实属地责任,常态化开展环境隐患排查整治。
坚持流域上下游贯通一体治理,做好源头管控,严把产业准入关,推进生活污染治理,流域内31座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均达到一级A标准,开展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扎实推进整改;实施水生态环境系统修复,以白河硫铁矿治理为重点实施汉丹江流域涉金属矿产开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截至今年6月底,白河县封堵矿硐213个,生态修复3.6万平方米,预警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完善水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环境应急制度体系,全面完成丹江口水库重要入库河流“一河一策一图”。
退耕还林,是一场生态修复的“绿色革命”。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陕西累计造林超6000万亩,延安市吴起县林草覆盖率从19.2%跃升至72.9%。
站在汉中天汉湿地公园的栈道上望去,远处飞鸟翩跹,近处芦苇摇曳,人水相亲、城水共融;在安康市平利县,山色如黛、云雾轻拢,漫山遍野的茶垄层层叠叠,如大地抒写的绿色诗行。
蓝天白云,雨后可见彩虹;碧水青山,环绕三秦大地……每一寸绿意,每一次生态环境的提档升级,都是陕西上下用汗水铸就的生态屏障。
绿色转型,“两山”理念开花结果
最美的风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好的发展,是绿水青山下的永续前行。
金丝峡瀑布在阳光下闪耀,太白山云海在林间漫游……随着林业事业的深入发展,生态旅游已成为陕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目前,陕西已建成1个国家公园、35个风景名胜区、90个森林公园、43个湿地公园、17个省级森林旅游示范市县,打造16条生态旅游特色线路。
在安康市宁陕县,森林覆盖率96%的“天然氧吧”吸引游客年均超百万人次;在汉中市南郑区,龙头山森林公园以“春赏杜鹃夏避暑”四季景观,年接待游客72.8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3690万元;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中,鸟类监测员李赟用11年镜头记录151种鸟类,黑鹳、中华秋沙鸭的归来成为生态“晴雨表”……生态旅游不再是简单的风景观赏,而是人与自然的深度对话。
陕西下大气力推动生态旅游事业发展,将生态旅游发展纳入《陕西省林草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推进秦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生态旅游发展。
陕西各地着力挖掘特色自然资源,举办“星空露营季”“赏花节”“冰雪节”等主题活动,打造四季生态旅游系列活动;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模式,构建复合型生态旅游目的地,多方协力推动生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生态旅游,让山水协奏曲响彻三秦。百姓增收,绿色为经济增添新动能。
在宝鸡市太白县白云村,咸阳市民张先生连续9年旅居康养,“好空气”让这里成为“候鸟式”游客的天堂;在汉中市留坝县晏家坟村,徐先生回乡创办“玉见山竹”民宿,将老房变为游客打卡热点;在平利县中坝村,茶研学基地年接待师生超8000人。
在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凤凰茶山,茶园面积从2000亩扩展至2750亩,农家乐与民宿兴起带动茶旅融合,五年来蒋家坪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
宝鸡市凤县“林-草-麝”立体养殖模式造就“中国林麝之乡”;榆林市定边县蔡圈村的毛乾,从外出打工到回乡参与风电产业,感叹“风也能吹来工作”……生态向好,引领乡村蝶变,让老百姓的笑容更暖、日子更甜。
生态农业,让沃野千里的三秦大地,孕育出农民发家致富的“金果子”。

延安南泥湾景区稻田景观。
在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高原红”苹果直供粤港澳大湾区,全村1000亩苹果年产值560万元;在渭南市合阳县,万亩鱼虾混养基地实现“以渔净水”,渔业综合产值6亿元。
韩城花椒麻香四溢,岚皋魔芋圆润茁壮……陕西特色经济林面积达2019.63万亩,林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210多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825亿元。
点点滴滴,融汇成陕西绿色转型的生动图景。“两山”理念,在三秦大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产业生金,绿色助推发展成势
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是生态保护的必然要求。向新向绿,也让产业发展迈上更高的发展能级。
初秋时节,榆林市府谷县府谷镇王家畔村的山峁上,光伏板整齐排列,在阳光下闪耀在黄土高原之上。
府谷县因地制宜在闲置土地和采煤沉陷区布局光伏发电产业,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目前已在全县89个村组实施了屋顶光伏、农光互补等项目,每年可为每村增加集体经济收益约8万元。光伏项目建成装机规模突破629兆瓦,年发电量达10.4亿千瓦时。
在榆林市定边县,荒漠上的白色风机与蓝色光伏板交织成新能源矩阵。该县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650万千瓦,年输送绿电100亿千瓦时。
陕西持续探索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的新路子,在优势地区谋划布局一批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加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目前,全省风电光伏装机快速增长,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全面加速,地热能、生物质能利用稳步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产业基本建成。截至2024年底,全省风电、光伏、水电装机容量达5435万千瓦,同比增长38.3%。新能源点亮了万家灯火,也照亮了绿色转型之路。

在汉中汉水河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摄影梁荣志
以绿色工厂为引领,陕西锻造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陕西红马科技有限公司的厂区内,噪声控制在65分贝以下,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电子屏实时监控减排数据;在府谷县,煤制乙二醇、高纯度金属镁生产线昼夜运转,推动“按吨卖煤”向“按克卖材料”跃升。
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98家,位居西部第一;累计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额27.03亿元……绿色,已成为陕西工业最鲜明的底色。
在毛乌素沙地,治沙第三代石健阳用无人机巡查林区,智慧遥感探头实时监测病虫害;张应龙父子试验林下食用菌培育,推动人工林向自然生态林转化……以创新为突破,技术革命让绿色奇迹在三秦大地不断延展。
陕西的生态实践,是一部用初心书写的绿色诗篇。新征程上,陕西将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绿色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陕西新篇章筑牢生态根基。(文︱李洋)
责任编辑:刘玉晨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