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文明

以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时间:2025-10-29 14:37:53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引言:陕西把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作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持之以恒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

 

关中平原麦浪翻滚,陕北高原苹果飘香,陕南茶园茗香四溢。广袤的三秦大地上,特色现代农业将农业经济盘活,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稳定,农产品加工日渐精深,优势产业为农业发展打开新路,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铺展。

近年来,陕西以深化“三个年”活动为抓手,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全链条升级、全要素赋能、多维度融合。

西安市高陵区全季西红柿大棚全景。

锚定重点产业,打造特色现代农业

陕西地处南北交界,多样的气候与地形孕育了丰富的农业资源。聚焦特色、延链聚群、提质增效,陕西将资源优势持续转化为产业胜势。

聚焦重点产业进行全链布局,方能盘活农业经济,激活发展新动能。以苹果、茶叶、畜禽肉类等8条重点产业链为核心,陕西构建“一链一策”发展体系。

苹果产业依托“延安苹果”品牌,推动渭北北部巩固提升、陕北山地适度发展,产量占全国1/4;猕猴桃产业稳定秦岭北麓优生区、稳妥发展秦巴山区,产量占全国1/3;羊乳产业规模全国第一,占全国3/5。这些产业不仅是陕西农业的“金字招牌”,更成为富民强县的“硬支撑”。

宝鸡市陇县青贮玉米机械化收割。

链群同构,推动打造融合发展“新高地”。陕西按照“一链一群、一县一园区”思路,推动四级联建、链群同构、三产融合。今年新建延安苹果和汉中中药材2个国家级产业集群,累计达11个,实现8条重点链集群全覆盖;新建泾阳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累计达13个,建设省级产业园80个,实现产业链重点县园区全覆盖。

此外,全省累计建设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106个、农产品加工园区35个,融合载体达319个。这些平台成为产业集聚的“强磁场”。

宝鸡市陇县青贮玉米机械化收割。

品牌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引领。陕西持续擦亮“陕农优品”名片,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培育,开展“陕农优品”产区行、销区行精准对接活动。

富平山羊奶等8个区域公用品牌纳入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延安苹果、咸阳马栏红等4个品牌跻身2024年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前十;水果网络零售额位居全国第一。

走出去,让陕西农业品牌拥有更大的价值。猕猴桃、茶叶等“陕农优品”直卖全球,2024年茶叶出口1998.99吨、出口额1150.92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71.12%和177.32%。上合农业基地农产品出口专列首发俄罗斯,浓缩苹果汁、猕猴桃、梨出口量全国前三。

陕西走出了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之路,“果盘子”“茶罐子”逐步走向世界舞台。

铜川市开展机械化田间管理。

深化农业改革,保障粮食安全供给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重要农产品供给是民生保障。

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的基础上,陕西统筹推进“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稳产保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通过强化纾困,稳定肉蛋奶供给水平。聚力打好畜禽肉类产业链硬仗,力争肉类总产量达130万吨。通过落实生猪产能调控政策,确保能繁母猪保有量稳定在绿色合理区间;落实产业纾困政策,加快基础母牛扩群提质,稳定肉牛基础产能,推进肉禽养殖向高效集约型升级;严格落实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政策,推进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常态化防控和布病等重点人兽共患病区域化管理。

在奶业方面,陕西突出关中“双奶源”产业带,优化奶山羊适度规模养殖场,推动陕北奶绵羊由点到面布局,补上季节性产奶短板,开发功能型、差异化羊乳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

榆林市榆阳区色草湾村。摄影薛桐

水果产业是陕西最具竞争优势的农业特色产业。陕西持续推动果业优化区域布局,增强“陕果”供给能力,形成苹果产业巩固提升渭北北部、猕猴桃产业稳定秦岭北麓优生区、特色水果向城市近郊集聚的“陕果”生产新格局,力争全省园林水果产量达2050万吨。

聚焦32个苹果重点县和8个猕猴桃重点县,陕西加快建立优质苗木繁育体系,推进国育新品整县试点。实施高质高效果园建设工程,建设苹果预冷技术示范点和果品采后处理中心,推进水果产后处理整体升级。洛川苹果、眉县猕猴桃、大荔冬枣、富平柿子等品牌示范带动作用显著,成为“陕果”出圈的“排头兵”。

为确保农副产品供给,陕西不断提升蔬菜产业韧性。锚定全年蔬菜产量2000万吨以上目标,大力推进设施化规模化发展,新改建农业设施10万亩。发展城市近郊保供基地和高山蔬菜基地,加快补齐精量播种、工厂化育苗、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装备短板。以秦巴山区年产5000万袋以上生产大县为重点,完善菌种繁育体系,打造工厂化车间生产基地,加强废弃菌渣循环利用,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渭南市富平县采用传统吊挂方式自然晾晒,确保柿饼口感软糯、糖霜均匀。

此外,陕西不断开拓农副产品品类,丰富食物供给体系。

聚焦陕南300万亩茶园基地,构建名优绿茶、优质红茶和关中茯茶产业带;实施标准化茶园建设工程,加快“陕茶1号”等优良品种推广;支持茶企开发含茶食品、调味品、保健品等衍生产品,做大做强汉中仙毫、安康富硒茶等区域公用品牌;积极发展食药同源产业,加快陕产大宗、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建设,振兴“秦药”品牌,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加工水平,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农产品加工是农业全产业链的重要环节,连接着田间与餐桌,关乎农业提质增效与农民增收。

陕西统筹推进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让“土特产”拥有更多附加值。

在陕西,农产品加工体系正日趋完善。陕西实施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建成572万吨果品冷藏库容、每小时1800吨智能分选线,形成每年100万吨浓缩果汁加工、92万吨菜品加工、3000万头生猪屠宰、150万吨羊乳加工能力。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2.26:1,加工转化率73.5%;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709家,主营业务收入2359.7亿元。

数据背后,是陕西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再到“卖品牌”的坚实脚印。如今,陕西农产品加工业正逐渐集聚成势,推动发展提质增效。

延安苹果喜获丰收。

按照“一县一加工园”思路,在陕西建设提升一批有原料基地、有企业带动、有科技引领、有服务配套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秦镇凉皮、岐山擀面皮、淳化荞面饸饹、潼关肉夹馍等传统食品加工园区,正从“小吃摊”走向“产业园”,从“小作坊”迈向“大工厂”。

科技赋能与标准引领双轮驱动,让陕西农产品加工迈向智能化、绿色化、营养化。

陕西组建省级农产品加工技术服务体系,分产业绘制“加工树”,建立技术、需求、成果“三张清单”。推动制订、修订一批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引导主体按标生产、合理加工。

在果业领域,陕西发布三大项14个果品采后处理省级地方标准,布局建设镇村采后处理中心,推进采后处理全面升级。

农产品加工业的蓬勃发展,正在展现出良好的带农增收效应。

陕西探索“企业+场社+基地+农户”“集体经济+企业+农户”等联农带农模式,通过订单农业、吸纳就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将农民深度嵌入产业链。

2024年,陕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199元,同比增长7.1%;今年上半年达9640元,同比增长6.2%,增速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

农产品加工,让“产业链”成为“共富链”,农民腰包更鼓、笑容更甜。

汉中市西乡县峡口镇江塝茗园休闲观光茶旅基地。

发展优势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

陕西以特色产业为引擎,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多业态融合、强主体带动,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龙头企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带动主体。陕西实施龙头企业梯次培育工程,累计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6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774家,拓展确定90家链主企业和28家重点企业。

同时,开展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和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6.7万家、家庭农场11.1万家、省级产业化联合体200个,全省经济强村增至12.3%、薄弱村降至3.1%。

这些主体,成为乡村产业的“火车头”、农民增收的“牵引器”。

农旅融合,激活乡村“美丽经济”,让陕西乡村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安康市白河县仓上镇天宝农业园区。

陕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今年发布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52条,累计达392条;认定周至县、眉县、佳县等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9个,镇巴县兴隆镇黑水塘村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2个;推介西安市鄠邑区石井街道栗峪口村等30个村为首届陕西魅力休闲乡村,西安市蓝田县九间房镇荞麦花海等20个景观为首届陕西特色魅力田园。

金融“活水”滴灌,陕西不断破解乡村发展瓶颈。建立涉农主体服务机制,统筹超10亿元中省农业专项资金支持全产业链建设,深化“行长+链长”机制和“陕农贷”风险补偿金等金融政策,西安农投集团统筹金融资源精准滴灌助推乡村振兴案例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金融支农十大典型案例。

商洛市丹凤县河口村哆咪屋民宿。

联农带农,方能共享发展成果。陕西突出“劳动力组织化、全程机械化、产业配套化”,大力发展果业社会化服务;推行“企业抓两头、农户管生产”,多环节构建“联得紧、带得稳、受益久”的长效机制。

在洛川苹果产区,企业提供种苗、技术、销售服务,农户负责田间管理,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实现了企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风起三秦千帆竞,振兴路上再启航。陕西将继续锚定农业强省目标,延链补链、聚群强群、提质增效,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奋力推动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文︱陈昕)

责任编辑:刘玉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