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盐城环保科技城绿巢大厦内暖意融融,盐城环保科技城党工委与盐城师范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会暨“双高协同”联席会议在此举行。23名校地双方核心成员齐聚一堂,在实地考察与深度研讨中,勾勒出教育、科技、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图景。作为全省首批、盐城唯一的“双高协同”试点单位,盐城环保科技城与盐城师范学院的这场“双向奔赴”,正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政策锚定方向,协同破解“创新三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苏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打头阵’,这为我们的试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盐城环保科技城党工委副书记郭宗标在交流中开宗明义。当前,江苏正以“五个一”融合发展体系推动“双高协同”,而盐城环保科技城凭借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的产业根基,与盐城师范学院“环境+”学科集群形成天然契合。
与会者先后走进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盐城分中心、南大华兴公司等载体,在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选址现场,校地双方就平台布局展开细致交流。“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正是‘双高协同’要打通的关键节点。”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张玉勤指出,通过联学铸共识、联络强情感、联建促发展的“三联”模式,已实现从单点创新向系统创新的跨越。
试点启动三个月来,校地双方聚焦成果转化核心,构建起“人才链、平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在人才共育方面,双方创新“一专三员”机制,在企业、高校、园区配置专职联络员,联合培养60余名“科技红娘”,更借“建军路上的摇滚”活动开展培训,夯实协同基础;盐城师范学院同步推行“双导师+双基地”模式,选派2名教师脱产服务企业,推荐3名企业老总参评省“产业教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平台共建则为协同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双方采用“总店+分店”“实体+云端”模式布局5家“科技成果超市”,集中展示近300项成果与110余项需求,“盐科宝”平台同步上线630余项成果,使供需对接效率提升40%,当天盐城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正式签约,与南京大学盐城环保研究院等共建的中试基地,正打造“即研即推、即评即转的转化快车道。资金联动环节,校地联合建行首创“科研保”产品,与黄海金控形成“投贷保”机制,首批遴选盐城师范学院“水系锌离子电池负极研究”等5个项目孵化,加速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双高协同不是简单的校企合作,而是要重塑创新生态。”盐城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桂华的观点引发共鸣,为此校地双方建立起三大核心机制。首先是双向嵌入机制,推行“教授进企业任科技副总、企业家进课堂当行业导师”的双挂职模式,让科研精准对接产业痛点;其次是梯度培育机制,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专精特新—独角兽”培育链,概念验证中心已储备15个项目,力争三年培育15家高企;此外还有生态支撑机制,建设1万平方米工作基地,每月举办“成果集市”,此次更向南京大学盐城环保研究院等授牌“研究生实践基地”,筑牢人才支撑。
“烟气治理集群入选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清华研发中心获评省级未来产业研究院,但我们仍需创新活水。”亭湖区委副书记、盐城环保科技城党工委书记吉旭东坦言。目前,校地联合申报的“化工园区废水治理技术”项目已通过省科技一等奖评审,“多尺度湿式氧化装备”项目获120万元资金支持,蓝源智储等企业的产学研签约更让协同成果落地生根。
面向未来,双方将紧盯AI、智能传感器等前沿领域,依托双碳大厦与概念验证中心,推动绿色化、数字化改造,培育填补空白的科创产品。正如盐城市科技局副局长孙万文所言:“这场‘双高协同’的实践,正为盐城绿色低碳发展书写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答卷。”(袁登国)
责任编辑:刘玉晨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