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文明

水产馆焕新,开启环境健康与生物多样性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10-30 08:43:31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珠江之畔的西关腹地,广州市历史建筑——编号“GZ_01_0001”的华南土特产交流大会旧址水产馆,历经74载时光沉淀后,近日焕新亮相。作为岭南现代建筑的开山之作,荔湾区以环境健康管理为核、生物多样性保护为脉,将这座承载三代人记忆的场馆,升级为串联历史文脉、生态科普与健康生活的文化载体。从建筑肌理的保护性修缮到展陈体系的生态化重构,水产馆的蝶变不仅是历史记忆的延续,更是推进美丽荔湾建设、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环境健康管理的生动实践。

修旧如旧:让历史建筑“呼吸”生态气息

修旧如旧,荔湾区坚持“历史建筑是活的文化载体”,在焕新过程中严守“最小干预、最大适配”原则,让岭南建筑精髓与环境健康理念深度交融。针对场馆老化问题,严格落实保护历史建筑核心价值要素要求,修缮养护翻新斑驳脱落的地面与墙体,原状更换老化雨棚,适当增设空调系统、优化展陈LED射灯,驱散昔日展馆的闷热潮湿,为市民打造舒适健康的参观环境。中间圆形水池恢复了喷泉功能,清澈水流与建筑光影相映成趣,既重现了场馆的历史风貌,是一次让历史建筑“呼吸”生态气息的成功尝试。

展陈革新:以生物多样性讲好环境健康故事

焕新后的水产馆,以干标、湿标展区为主线,串联镇馆之宝“鲸鱼骨架”“扬子鳄标本”等展品,以生物多样性讲好环境健康故事,让每一处空间都成为水产知识的科普课堂。步入场馆,透明地板下的海螺群落缓缓铺展,直观呈现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干标本展区内,鲟鱼、姥鲨、翻车鲀等水生生物标本错落陈列,诉说着不同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独特作用。馆内的“镇馆之宝”——1953年保存至今的30吨灰鲸骨骼,更以震撼的视觉效果,让市民感受海洋生态系统的脆弱与珍贵。新增的贝类展示专区,通过图文解说与实物展示,清晰阐释“物种保护与水环境健康”的内在关联。同步展出的文化公园园史展,还将“三大展览”等园林特色活动与生态保护理念巧妙结合,让市民在追忆往昔中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

全民共享:让环境健康理念融入日常

作为广州最早免费开放的水族馆之一,荔湾区始终坚持公益化、普惠化原则,让水产馆成为全民共享的水产知识教育平台。场馆无需预约,无论是孩童、青年还是长者,都能在此近距离接触水生生物、学习水产知识。馆内每一件标本、每一处展陈,都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将抽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健康管理”概念转化为具体认知。孩子们围着灰鲸骨骼好奇提问,长者在园史展前回忆往昔参观时光,年轻人用镜头记录海螺的斑斓色彩,不同年龄层的市民在此共鸣,让环境健康理念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从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的旧址,到如今的水产知识科普阵地,荔湾区以水产馆焕新为契机,为历史建筑活化与环境健康管理找到了最佳结合点。这座历久弥新的建筑,不仅守护了广州的城市记忆,更以生物多样性为笔、水产知识为墨,在西关大地上绘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黄楚芳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供稿供图)

责任编辑:蔡劲蓉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