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生活

东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陈仰昆:构建脑卒中与认知障碍防治的“东莞模式”

发布时间:2025-11-02 17:47:26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学科主任兼红楼院区神经内科一区主任陈仰昆。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第十四届东莞市政协委员。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七年制本硕连读,获神经病学硕士学位;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内科科学部获神经病学博士学位。2018-2019年在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圣托马斯医院进修卒中医学。先后获得“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东莞名医”“东莞市医学领军人才”“第八届东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小血管病分会常委、广东省医院协会神经内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东莞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东莞市神经内科专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等职务。

聚焦神经重大疾病诊治  为市民提供高质量诊疗服务

在老龄化社会浪潮中,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疾病正悄然成为国民健康的“隐形杀手”。“神经疾病高度复杂,神经学科如果没有专科化,就没有高质量发展。”这是陈仰昆经常强调的一句话,在他看来,地市的龙头医院必须要发展成为狙击神经内科重大疾病的主战场。

2021年,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陈仰昆率领团队确定了脑卒中、帕金森病、癫痫、认知障碍及神经免疫疾病五大亚专科作为神经内科的主要发展方向,建立了相应的亚专科团队,在疾病的诊治水平和质量、诊治数量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全省地级市医院能做到按照主要病种专病收治的医院并不多,东莞市人民医院是其中一个。在陈仰昆的带领下,科室不仅卒中救治持续保持着区域领先的水平,更在帕金森病、神经免疫疾病等疑难重症诊治上实现了突破,形成显著的疑难病例聚集效应。

“我们不仅要看得了病,更要看得好病、看得准病。”数年间,他带领科室接连拿下多个“国字号”中心认证——包括“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中国抗癫痫协会二级中心”“国家高级认知中心建设单位”等,并于2023年成功入选“十四五”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成为东莞地区该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学科。

2024年10月,东莞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名列国家三级医院卒中中心“A”级,跻身全国百强、全省前六。“2018年,我在英国伦敦进修时见识了他们先进的卒中救治模式。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医院的救治效率和质量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可以与国内外的优秀中心比肩了。”陈仰昆表示。

以专业之术与温度之心  守护患者健康与尊严

从医二十余载,许多患者从省内乃至湖南、江西、河南等地慕名而来找陈仰昆看病,他始终秉持“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初心,不仅以精湛医术赢得信赖,更以细致关怀温暖患者。

他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融入科室的管理细节,和团队强调:“神经内科不仅要有深度,更要有温度。”在他的带动下,科室医护人员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沟通方式。过去半年内,科室共收获患者表扬信、在线好评与锦旗超过百次。

他坚持每周三次深入病区查房,主持疑难病例讨论。他常说:“神经系统疾病复杂多变,我们必须不断回溯文献、集思广益,尽力让患者在东莞就能获得确诊和有效治疗。”即便是深夜,他的电话也常常为卒中急诊响起,一次次协助团队研判病情、制定方案。

在复杂病例面前,他展现出深厚的专业洞察力。一位老年女性因腹部不适辗转多地就医,十年未果,痛苦不堪。陈仰昆通过耐心问诊,敏锐捕捉到其症状“安静加重、活动减轻、夜间更明显”的关键特征,判断为极为罕见的“腹型不宁腿综合征”。经过精准对症针对性治疗,患者长达十年的疾苦在两周内明显缓解。

“医生不光要治疗病,更要治疗人。”这是陈仰昆另一个坚守的理念,他接诊过一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虽然可行走说话,却始终难以回归正常生活,多家医院均认为是“后遗症,没办法治疗”。陈仰昆没有放弃,通过细致沟通和评估,发现患者合并了抑郁及认知障碍,并据此调整个体化治疗方案。一个月后复诊时,患者脸上重现笑容,家属欣喜地反馈:“他反应快了,也愿意说话了,好像变了一个人。”最终,该患者成功回归社会和重返工作岗位。

神经内科每年收治近百例疑难、棘手的中晚期帕金森病或帕金森综合征(如多系统萎缩症、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住院患者。陈仰昆对每一位患者都耐心诊治,指导专科医师和年轻医师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让绝大多数患者都获得了显著的改善,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共建卒中防治体系  推广脑健康筛查“东莞模式”

作为东莞市神经内科质控中心主任,陈仰昆深知,一人行速,众人行远。他牵头构建并持续完善全市卒中急救网络,带领团队30余次下基层现场指导,先后帮扶15家基层医院获得省级卒中中心的认证。截至2024年底,东莞已建成包括7家三级医院卒中中心及15家二级医院卒中中心在内的卒中救治网络,救治网络覆盖全市,提前一年完成广东省“每50万人口一家卒中中心”的目标,多项关键指标位居全省前列。由于在卒中防治领域的贡献,他所带领的东莞市神经内科质控中心被市卫健局授予“优秀质控中心”的称号。

面对认知障碍日益升高的发病率,他前瞻性地推动东莞市老年痴呆筛查与防治体系的建立,率先在东坑、麻涌两镇开展试点,在市卫健局的大力支持下,截至2024年,东莞市已完成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5万余人,筛查中初步发现异常1.1万余人并积极干预。2025年,东莞成为全省首个实现65岁及以上老年人认知筛查全覆盖的地级市,所形成的“东莞模式”也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重要实践样本。

抓住科研临床双引擎  为学科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陈仰昆深信:“临床科研与临床能力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要建设高水平医院和高水平学科,必须坚持临床科研并重。”他不仅临床工作出色,在科研领域同样成就斐然,尤其在脑小血管病和卒中后认知精神障碍方面贡献突出。

在脑小血管病领域,陈仰昆开展了多项原创性研究。他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与导师合作首次揭示了脑微出血与精神障碍之间的关联,成果发表于BMJ子刊JNNP,是该领域国际首篇论文。后续他还系统探讨了脑微出血与卒中后抑郁及痴呆转化的关系,显著推动学界对脑微出血临床意义的认知。

他带领团队率先对卒中后谵妄开展临床-影像学研究,分析其特征及危险因素,并进行长期预后随访,发表国际首篇脑梗死谵妄临床论文,被引用超过50次,并被国际指南采纳,成为该领域的里程碑式文献。

2024年,陈仰昆团队发表国际上首个糖尿病性非酮症偏侧舞蹈症的分析性病例系列研究,系统地总结了该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为这一罕见疾病的诊疗经验贡献“东莞智慧”。

近年来,团队创新运用“脑结构-网络混合分析”研究卒中后社会认知障碍的神经机制,绘制国内首个卒中后同理心障碍的病损图谱。2024年,相关成果发表于中科院小类2区期刊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Neuroscience,并被选为网站封面文章。

陈仰昆高度重视科研平台构建与人工智能应用,牵头创建东莞市重点实验室“智能脑影像及脑功能实验室”,并作为核心合作者与大湾区大学、深圳大学联合成功申报“广东省动力系统与神经系统交叉研究重点实验室”,担任副主任,积极联合数学家与人工智能专家推进脑疾病预警研究。

近年来,他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35篇,高引指数(H index)达到25。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含1项重点),曾获国家脑防委论文一等奖(司南奖)、广东省脑血管病大会论文特等奖等荣誉。他还担任国际知名SCI期刊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SVN)、BMC Neurology编委,并入选2024年“SVN杂志TOP 20审稿专家”。(黄楚芳 东莞市人民医院供稿供图)

 

责任编辑:蔡劲蓉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