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打独斗”的分散经营到“抱团发展”的集群作战,从“闲置沉睡”的资源禀赋到“高效利用”的财富源泉,山西省沁水县固县乡坚持党建引领,整合乡联合社和11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资源,成立“强乡公司”,实施以生姜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全链增效集体经济,全力推动产业提质,全心服务农民增收,全面赋能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聚合、集体增收、群众共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党建领航,“三选” 搭台筑根基
沁水县固县乡始终将党的领导贯穿集体经济发展全过程,以“三选”机制筑牢组织堡垒,为产业转型注入 “红色动力”。
选好带头人,建强“主心骨”。聚焦 “能力强、思路清、作风硬” 的核心标准,推选致富带富经验丰富的元上村党支部书记王鹏兼任强乡公司董事长,配齐配强懂经营、善管理的班子成员,形成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 的组织格局。
选准产业路,锚定“新方向”。立足本地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的天然优势,以中药材种植为突破口,成功引进山西药盛泽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重点培育生姜、半夏、射干等特色品种,将原本分散的种植产业打造成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的 “拳头产业”。
选对新机制,激活“内动力”。创新推行“强乡公司 + 企业”“乡级联合社 + 村级合作社”双层运营模式,合作社严格落实“统一供应农资、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标准生产、统一保护收购”的“四统一”机制,构建起企业、集体、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共同体,彻底改变了过去各村“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
抱团发展,“三合” 落子破壁垒
秉持“地块相连、产业相融”的发展理念,沁水县固县乡通过“三合”举措打破村域界限,让分散资源聚沙成塔、闲置资产焕发新生。
组织整合聚合力。固县乡 11 个行政村按协商比例入股项目,企业发挥技术、市场优势负责项目建设运营,构建起“党委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有效破解了薄弱村产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的发展难题,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攻坚”的转变。
资金整合盘活源。坚持“项目为王、资源共享、统筹使用”原则,通过党员干部带头自筹、对接银行贷款等多元渠道,将各村零散资金“化零为整”,累计整合 1000 余万元投入项目建设,建立起“收益共享、长效分红”的分配机制,让“零钱”生出“活钱”。
资源整合提效能。大力推进土地整合与流转,将过去闲置撂荒或分散耕种的土地集中规划、规模化经营,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2025 年,全乡按每亩 1000 元的标准与农户达成土地流转协议,不仅让“沉睡”的土地焕发新生,更让 200 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约 1.8 万元。
公司驱动,“三链” 见效促共赢
以强乡公司为核心引擎,沁水县固县乡通过“三链”协同发力,推动产业发展、集体增收、群众致富同频共振。
构建紧密联结链。深化“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将农户深度嵌入种植、管理、采收、销售全产业链条,创新推出“土地流转有租金 + 务工就业有薪金 + 技能提升有潜力”的多元增收模式,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村集体受益的良性循环。
固县乡固县村的程大叔有5亩多田地,今年以每亩1000元全部租给了公司,他说:“我参加了今年公司招工,经过短期培训以后,我掌握了生姜地里的机械技术活,播、犁、收、耕样样能行,一天给我发200元工资,我又有工资又能收租,比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多!”
创新收益分配链。建立“基准收益保底 + 额外收益增效”的分配机制,强乡公司与合作企业盈利后,40% 收益归强乡公司,用于壮大集体经济和乡村建设;60% 归企业用于持续运营和技术创新,强乡公司再按各村入股比例进行二次分配,确保 11 个村集体都能享有稳定收益。
打造共赢发展链。“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的模式有效破解了“强村愈强、弱村愈弱”的发展失衡问题,将庄、南河底等薄弱村纳入发展体系,实现集体收入稳步增长;产业布局上形成功能互补、链条协同的“多点开花、全乡共赢”生态;集体经济的壮大更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升级、人居环境焕新,实现了乡村发展“里子”与“面子”的双重提升。
2025年,沁水县固县乡中药材种植喜获丰收,300余亩生姜亩产达1.2万斤,每亩收益约4万元、净收益1.5万元,首年净利润预计突破400万元。下一步,固县乡将持续锚定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深耕特色中药材产业,持续放大 “姜” 效应、做活“药”文章,让党建引领的“红色引擎”更加强劲,让抱团发展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让集体经济的“红利”惠及更多群众。(张玉瑶)
责任编辑:刘玉晨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