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华民族基因里的精神图腾,拓片是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在上海市松江区张照艺术馆的个人作品展上,军旅书法家张建斌望着自己创作的金石拓片与书法作品,道出了深耕艺术数十载的心声。这位有着39年海军生涯的老兵,碧海丹心,翰墨抒怀,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筑起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阵地。

水乡文脉播下艺术种子
张建斌的艺术启蒙,始于兴化水乡深厚的文化浸润。这座孕育了施耐庵、郑板桥等文化巨匠的古城,家家户户悬挂的中堂书画、春节期间的楹联墨宝,构成了他童年最鲜活的文化记忆。“兴化四牌楼的御书匾额、街头巷尾的书画氛围,连空气里都飘着墨香。”他回忆道。
东门竹巷那处长满竹子的小院,更成为艺术种子扎根的沃土——那是“扬州八怪”郑板桥的祖上私宅。上世纪70年代,年少的张建斌常在此嬉戏,板桥遗风悄然在他心中埋下伏笔。这份源自乡土的文化基因,为他日后的艺术追求埋下了最初的火种。

军旅生涯淬炼笔墨筋骨
1983年,张建斌离开兴化考入海军工程大学,开启了长达39年的军旅生涯。从福建高山观通部队到南沙守礁部队,从军校教员到海军机关干部,艰苦的海岛岁月与繁重的工作任务,没有磨灭他对书画的热爱。“军队事业是我的主职主业,舞文弄墨纯属业余爱好,搞笔墨文化既是活跃军营文化的需要,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修练自己。”他这样定义自己的艺术实践。
军旅生涯赋予他独特的成长机遇。在中南海、故宫、历史博物馆等地,他得以亲见历代大家真迹墨宝;京派艺术家张道兴、上海书协主席周志高等名师的口传亲授,更让他受益匪浅。秉持“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的信念,他把业余时间全部投入笔墨耕耘,从部队黑板报到个人作品展,从临习“二王”苏黄米蔡到形成个人风格,军旅的坚毅与从容渐渐融入笔墨肌理。

拓古开今坚守文化担当
“书法是较量人心力量的艺术,绝非简单写字。”在张建斌眼中,熊秉明“中国书法是哲学的哲学”的论断,精准道出了艺术精髓。他总结的书法“五步法”——禀赋、技法、结构、风格、道法自然,展现了对书法艺术的系统思考。从甲骨文到北碑南帖,他师古不泥古,在真草隶篆的研习中汲取养分,最终形成兼具军旅气魄与文人情怀的独特风格。
近年,张建斌将更多精力投入金石传拓艺术这一“古老的复制术”。他在传统拓印技艺基础上融入现代构图思路,让青铜器上的龙凤饕餮纹在宣纸上重焕生机。2025年国庆前夕,他在松江张照艺术馆展出126幅作品,其中创新墨拓作品成为焦点,被观众赞为“遥遥领先的中国风”。

“弘扬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如今,这位军旅书法家仍在笔墨与拓片的世界里深耕。正如他笔下的线条,既有军人的刚毅,又有文人的温润,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着对文化根脉的赤诚坚守。(宋寿平)
责任编辑:蔡劲蓉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