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募集优先股方法论》研讨会在杭举行,作者朱宝荣带着一套“资本架构操作系统”亮相,立志终结创业者在融资中的“规则盲区”,让创新者真正掌握资本游戏的主动权。
发布会现场,朱宝荣分享的一组数据令人揪心:过去三年,超35%的创始人因早期融资条款中的“隐形陷阱”,在后续轮次中陷入控制权危机或团队内耗。“不是败给了竞争对手,而是栽在了自己签下的一行小字上”,她直言,“打赢了市场上所有对手,却在融资谈判桌上弄丢了自己的公司”——这句扎心的吐槽,道出了无数创业者的无奈。当下创业圈不缺产品天才、技术大神,却极度缺乏懂资本规则的“架构师”,这种权利不对等,让许多创业梦想折戟沉沙。
不同于市面上充斥的融资“技巧指南”,《募集优先股方法论》跳出了“术”的层面,为创业者搭建了一套可落地的“道”之体系,核心在于三大颠覆性转换。从“被动签字”到“主动设计”,书中的“情景模拟工具”能让创业者像算产品数据一样,精准测算不同退出场景下的收益分配,谈判桌上手握计算器而非祈祷词;从“零和博弈”到“共同做大”,通过“变量创造法”,在估值谈不拢时,灵活调整期权池、董事席位等关键要素,挖出多方共赢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从“求资本”到“被资本追”,培养创业者的“资本思维”,用投资人的语言沟通,让自己成为稀缺资产。
这本“融资避坑指南”不仅面向创业者,更向全行业发出了“共建新规则”的倡议。朱宝荣邀请投资人将其作为“投前过滤器”,筛选长期靠谱的合作伙伴;呼吁孵化器、商学院将其纳入“战略基础设施”,提升平台企业的资本竞争力;也期待法律界同仁携手,让法律服务从“事后救火”走向“事前创值”。
“十五年前,我见证了创业者的无奈泪水;今天,我把擦去泪水的工具交到大家手中”,朱宝荣研讨会上动情表示。她认为,一个行业的成熟始于方法论的确立,这本书就像一个“支点”,能撬动整个创新生态的效率提升。
据悉,《募集优先股方法论》它不仅是一本融资手册,更承载着重塑商业共识的使命——让创业者不再在资本规则中迷茫碰壁,用清晰的方法论铺就一条通往资本的康庄大道。这场关于资本认知的变革,正从这里正式启程。(曹俊杰)
责任编辑:蔡劲蓉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