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心”南沙,何以图南?
10月9日,广州南沙,粤港澳三地的代表共同引燃来自南海1522米海底深处的火种,以深海之火点燃全运“圣火”。
全运会火种,为何从南沙上岸?这并非偶然。
这里是中国千年未关闭的通商口岸,是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向海图强,不曾停歇。这里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是承载着国家使命的功能枢纽中心,培风图南,无远弗届。

战略部署决定发展高度。在南沙的行进日志中,每一步都沿着党和国家擘画的蓝图、指明的方向砥砺前行,每一页都镌刻书写着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坚定足迹——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赋予了广州南沙建设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的历史使命。2022年,国务院公布《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推动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且趁东风展新卷,战略机遇再加持——国家层面,各部委细化落实、多方赋能,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三部门联合出台“放宽市场准入15条”,央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南沙金融30条”……国家级支持政策覆盖产业、金融、财税、人才、开放、规划、法治等不同领域,让南沙先行先试空间更大、闯劲更足。全省层面,省委、省政府将贯彻落实《南沙方案》作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关键抓手,研究制定《南沙方案》重点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出台实施省级层面支持文件。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条例》,推动南沙打造广州乃至全省重要增长极和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全市层面,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政治责任、主体责任,审议通过《关于推进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实施方案》,将《南沙方案》细化实化具体化为12项重大政策、252项重大事项和60个重大项目,推动南沙打造成为广州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和新引擎。
今年是《南沙方案》第一阶段目标的中考之年,南沙用三年时间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这里建成入列,广州港南沙港区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球单一港区前列,南沙综保区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全国第一,在全国率先探索市场准入制改革,开通全国首条L4级无人驾驶公交环线……
在803平方公里的画卷上,时刻更新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奋进图景。
面向“十五五”,“湾区之心”将写出什么样的新篇章?
答案虽待时光揭晓,但可以笃定的是:南沙正锚定打造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样板区的总目标,全面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深入实施海港、空港、数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联动”发展策略,建设开放、产业、科创、人才、宜居“五大高地”,实现从立足湾区到跨越湾区、引领湾区的跃升,携手港澳从面向世界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科创铸炬向深蓝
当“梦想”号超深水大洋钻探船的钻杆刺破南海11000米深海地层,当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将2000米深海的生态奥秘“复刻”至陆地实验室,当全运会火种从南沙的蓝色海岸点燃——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广州南沙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书写着“向海图强”的时代答卷。
从3年前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赋予“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战略使命,到国家部委推出放宽市场准入“15条”为科创松绑,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出台“南沙金融30条”注入资本“活水”;从广东省组建省南沙工委构建省市区一体化指挥体系,下放91项省级职权赋能创新,到广州市举全市之力将南沙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细化252项重大事项与60个重大项目……三级联动政策合力托举,正为南沙科创注入磅礴动能。
如今370个创新平台建成,超1300家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崛起,全空间无人体系领跑全国,南沙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魄力,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
产业冲刺新赛道
乘风破浪,趁势而兴。进入改革“深水区”的南沙,恰逢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浪潮奔涌,如何在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上胜出?
“国家级”政策正为南沙导航——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允许南沙在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种业、细胞和基因治疗等11个重点领域率先探索、开展前沿颠覆性科技创新。央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南沙金融30条”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建设,支持高端制造业、数字产业、海洋产业和未来产业。
政策赋能之下,南沙产业向实、赛道向新、环境向优。数字是最好的证明:“跨境电商业务进出口值”稳居全国综保区第一,近五年南沙区有效高企总量猛增超9成,4家企业入选全球独角兽榜单,诞生全国第一支常态化测试的自动驾驶车队,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南沙方案》15%企业所得税优惠覆盖八大类140条鼓励类产业目录,累计减免税额超21亿元……这片承载国家战略的热土,已成为企业投资兴业的“优选地”、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开放扬帆通全球
南沙,何以称为“湾区之心”?这里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四个万亿级GDP城市交会点,便捷通达五座国际机场,南沙港集装箱班轮航线通达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其拥有极强的“链接内外、贯通全球”门户功能。
南沙,又何以称为“世界的南沙”?这是千年商都广州唯一的出海大通道,有百年历史的舢舨洲“航运灯塔”,见证了海丝的繁荣兴盛。新阶段再承新使命。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南沙携手港澳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2022年,《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又赋予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的历史使命,推动南沙联动港澳融入国际市场,增强大湾区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当南沙港区的巨轮满载大湾区制造驶向全球,当大湾区首个中非经贸平台链接起跨越半个地球的贸易对话,当“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便利全球宾朋——803平方公里的南沙,正将“湾区之心”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高地”的发展胜势,成为中国的南沙、世界的南沙!
青春逐梦未来城
人才是第一资源。今天的南沙,也比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比任何时候都更能成就人才。这里有国家和省的政策支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支持广州南沙建设政策措施清单,在加快推动国际化高端人才集聚、创建青年创业就业合作平台、提升社会保险衔接水平、深化粤港澳职业教育合作等方面为南沙放权赋能。这里有“年轻的城服务年轻的人”的温度和诚意——新引进的大学生连续30个月每月最高4000元生活补贴,求职青年可“一键申请”7天免费住宿,“图南筑梦”“图南之智”“青出于南”等系列行动构建覆盖“游学—实习—就业—创业—安居”的全周期政策体系。
如今,南沙1年就新增人口11万,其中青年人才7万,吸引聚集1.1万港澳居民,近三年国际高端人才数量年均增长55%。南沙正以“未来城市”的蓝图、“推窗见绿”的生态、“全年无休”的活力、“全周期护航”的诚意,打造青年逐梦的热土,成为千万青年扎根湾区的“第一选择”。(陈赞亮)
责任编辑:蔡劲蓉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