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武术,在此激荡。在广州南沙的武馆间,至今回荡着三种截然不同却同样深厚的拳风——侠家拳的潇洒、莫家拳的刚猛、洪拳的沉稳,共同编织着这片土地的武学图谱。
(侠家拳) 拳风带侠气,正气贯长虹
在南沙东涌镇的武馆里,枪棍破风之声不绝于耳。这里传承的,是岭南南拳的重要流派——侠家拳。其名中带“侠”,精神内核亦是“崇德尚义、扶弱除暴”,一套拳法,传承的是技艺,更是顶天立地的浩然正气。
侠家拳源流至清代,由金钩禅师(世称“大侠李胡子”)传入岭南,后经“广东十虎”之一的王隐林发扬光大,故得“侠家”之名。其拳术体系层次分明,器械尤为丰富,其中枪法尤为精湛,讲究“弹、抛、圈、托”,风格刚猛迅疾,气势磅礴。
侠家拳的传承是南沙武术文化韧性的生动体现。
在南沙东涌,它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技艺,更是涵养武德、传承侠义精神的重要纽带。
在这里,弟子入门先学“尊师重道、扶助弱小”的品德,而后才习拳脚功夫。这种精神的传承,让侠家拳超越了单纯的强身健体范畴,成为塑造人格、弘扬正气的文化实践。
(莫家拳)刚劲铸铁骨,非遗焕新生
“功夫时常练,志向胆边生”——这句流传于南沙黄阁镇莫家拳传人口中的口诀,精准地道出此拳刚猛果决、一往无前的精神特质。作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莫家拳在南沙黄阁镇深深扎根,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与体系严谨的技法,是一部活的岭南武学史。
其渊源可追溯至明清鼎革之际。明朝末年,莫氏一族避乱迁至东莞,孕育出此拳种。后由传人朱平山落籍南沙黄阁,授予大井村张国权等人,自此在南沙扎下深根。
拳法以著名的“108式”为代表,构成严谨的练习体系,讲究循序渐进,形成了完整高效的攻防系统,体现了“刚劲如铁”的独特风格。
在黄阁,传承人张炽垣、张裔贤等拳师数十年坚守传承一线,让这套古老的拳法不仅是武学遗产,更是活跃在市民生活中的“社区灵魂”。清晨的公园里,习练者的一招一式,都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最佳注脚。
(洪拳)马步扎山河,刚柔承武德
在南沙的乡土武馆间,至今仍回荡着这样一句口诀:“马如铁,拳如雷;刚柔相济,动静相随。”这不仅是洪拳习练者的心法要义,更是岭南名拳——洪拳,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精神写照。
由清代少林派名家洪熙官所创的洪拳,是岭南武术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拳种之一,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广泛流传,尤以广州南部、佛山为盛。
其拳理讲求刚柔并济,尤以刚劲见长,最重下盘根基,素有“马步如山”之誉。“虎鹤双形”“铁剑拳”等经典招式,既是克敌制胜的技击法,也是强身健体的养生功,充分体现了岭南武术“打练结合”的智慧。
在南沙,洪拳早已不仅是门庭内的技艺,更融为乡村教育与社区文化的一部分。
其承载的“尚义重德”精神,在日复一日的扎马、出拳中,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习武者的品格,成为本地深厚的文化根脉之一。
三种拳法,三种风骨,共同在南沙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它们从历史深处走来,在当代的武馆、社区、校园中延续着生命力,用每一式拳脚讲述着岭南武学的博大精深。
武术,是南沙的文化根脉,也是南沙的时代荣光。2010年广州亚运会,武术项目首金在南沙诞生。十余年后,全运会武术赛事再次落地南沙,这既是对南沙深厚武学底蕴的认可,更是对这片土地的激励与期待。
11月7日至10日,十五运会武术套路比赛于广州南沙体育馆精彩上演。全国顶尖武术健儿将在此一展身手。这场在南沙“家门口”举办的赛事,不仅是一场竞技盛宴,更是一次对南沙武术文化底蕴的生动诠释,让古老武魂与现代体育精神在此交相辉映。(陈赞亮)
责任编辑:蔡劲蓉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