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青神县召开“智改数转”工作动员大会,会前精心组织参观四川丹甫、德恩精工、环龙新材料等标杆企业,深入探究转型之道;会上,全面阐释国家至县级关于工业设备更新及“智改数转”等领域的19项扶持政策。
十月之期已过,近期,青神“智改数转”实绩连连——
四川省2025年制造业“智改数转”项目资金奖补清单新鲜出炉,青神县凭9个入选项目、1848.14万元奖补资金,一举摘得“项目数量全市第一、资金总额全市第二”的历史性佳绩。

“转”出实绩:青神企业群体崛起,成为全市“智改数转”工作标杆
提到青神“智改数转”,德恩精工是“活样板”。这家始于1995年的“小机械厂”,如今已蜕变为全国制造业转型的“青神名片”。
走进德恩的生产车间,昔日“人挤人”的场景早已不见:工业机器人精准挥舞机械臂,AGV小车有条不紊穿梭送料,3D视觉系统实时跳动着生产数据——全流程数据驱动让车间像“透明工厂”,每一道工序都“看得见、算得清”。其智能制造成熟度达三级(国内离散型制造企业的“高阶水平”),关键设备数控化率、联网率实现“双百”(100%),交出的“硬核成绩单”里藏着“转型密码”。
设备故障率下降10%,相当于每年减少近百万元停机损失;定制化产品交付周期从40天压缩至20天,客户等待时间“砍半”,订单量同比增长15%;制造成本降低5%,对于“小批量、多规格”的离散型制造企业来说,这是“真金白银”的利润提升。
更难得的是,德恩不仅“自己跑”,还带着“伙伴们一起跑”。作为“链主企业”,它组建专业团队为眉山4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一对一”咨询诊断,出具100余份定制化转型方案,帮助企业降低转型成本15%;其打造的“德恩云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全市唯一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赋能产业链134家企业“上云”,构建起“研产供销”一体化生态。
今年4月,德恩精工“云智造模式下的通用零部件行业新型工业化创新发展”项目,入选国家工信部“2024年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优秀典型案例”(四川仅6家)。从“区域标杆”到“国家级示范”,德恩正将“青神经验”推向全国。
今年1—8月,全县实现技改投入13.61亿元,同比增长88.7%。以四川丹甫、德恩精工为代表的全面拥抱“智改数转”的青神企业,已经成为全市“智改数转”工作的标杆。

组合拳显威:诊断、政策、平台“三位一体”,铸就“转型之基”
青神县“智改数转”递交出色成绩单,源于精确施策、周密推进的成效。青神县运用“诊断—政策—平台”三位一体的策略,确保企业在转型征途上“方向明确、资金充足、平台助力”——
诊断助力,令企业“明确转型路径”:秉持“以评促进、以诊促改”的原则,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调研”为企业定制个性化转型方案。迄今,已为65家企业开具“一企一诊断书”,规上企业诊断覆盖率高达91%,力争年底前实现“全面覆盖”。
政策保障,让企业“资金无忧”:系统性地出台县级“智改数转”示范行动方案及专项扶持政策,指定专人“一对一”解读上级政策,助力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2024—2025年间,争取省级项目14个、资金逾2500万元;构建“项目储备库”,收录省级项目35个、2026年申报项目16个,确保项目“持续不断”、资金“充足保障”。
平台助力,降低企业“转型成本”:深化“德恩云造”平台功能,整合资产运营、制造管理、供应链协同等系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目前,该平台已推动134家企业“云端转型”,让中小企业无需“巨额投资建系统”,即可实现“生产数字化、管理智能化”。

未来可期:三大方向“加码”,续写“智造新篇章”
下一步,青神县将持续“发力”,推动“智改数转”向“更深层次”迈进:
抓诊断落地:跟踪服务已诊断企业,把“诊断报告”变成“生产线的实际效益”,让“纸上方案”变成 “具体任务”,不断解决落地的“资源卡壳”问题。
强平台生态:以实施“智慧工业”为抓手,推动德恩精工与科大讯飞携手,投入4000余万元共推“德恩云造”迭代升级,为产业数字化升级注入强劲动能,鼓励更多企业“上云用平台”。
促项目申报:对16个储备项目进行“精准辅导”,确保“高质量申报”,争取更多政策资金支持,放大“转型效应”。(古良驹)
责任编辑:蔡劲蓉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